首页 > 锂电网

出席总理座谈会,这位储能大佬火了!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10-18 09:00:44
热度:2

2025年10月18日关于出席总理座谈会,这位储能大佬火了!的最新消息:10月14日下午,中南海再次成为经济政策制定的核心现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八位来自学界与产业界的代表先后发言。在这场研判经济走向

10月14日下午,中南海再次成为经济政策制定的核心现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八位来自学界与产业界的代表先后发言。在这场研判经济走向的关键会议中,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凤作为电力装备领域唯一代表出席,将储能行业的发展诉求直接传递至最高决策层。

与李洪凤同台发言的阵容也很强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聚焦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陈斌开解析宏观经济政策,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杨赫把脉金融支持路径,合肥产投集团董事长江鑫代表地方产业投资力量,黑湖科技CEO周宇翔和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则携制造业与消费领域实践经验建言。

作为重组仅一年的能源装备“国家队”掌门人,李洪凤的出席传递出鲜明信号——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已站上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舞台。

能源装备“航母”的使命

2024年6月,李洪凤正式执掌新组建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这家由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旗下许继、平高、山东电工电气等头部企业重组整合而成的巨舰,承载着提升我国电气装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使命。

翻开企业技术底牌,可见其行业地位。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拥有7家上市公司,坐拥2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8个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承担着国内输配电行业标准归口管理工作。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技术版图中,该集团掌握着多个技术委员会的国内话语权。

就在一个月前的9月28日,李洪凤带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协议时,清晰勾勒了企业定位“作为电气装备领域‘国家队’,着眼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能源安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拳头’产品。”

储能正是其突围的关键领域。在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序列中,许继电气2024年中报显示其储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7%;平高电气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拿下多个首台套工程;而中国西电集团研发的适用于抽水蓄能机组的低频开断设备,更代表着对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战略布局。

李洪凤此次建言恰逢新型储能政策密集落地期。就在他发言后第二天(10月1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24.3GW,已超过2023年全年总量。

今年是储能的“政策大年”,国内的产业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2024年4月,《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首次明确将新型储能分为“调度调用”与“电站自用”两类管理,要求电网企业公平无歧视提供接入服务,为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扫清障碍。

2025年2月,八部门联合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设定到2027年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的目标,直指行业“小散乱”痛点。

2025年4月,《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首次构建“全链条安全管理体系”,将储能安全监管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

这些政策形成组合拳,恰恰呼应了李强总理在座谈会上强调的“多措并举营造一流产业生态,综合治理行业无序、非理性竞争”的要求。储能产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转折点已然到来。

规模化路上的三重挑战

在行业爆发式增长背后,李洪凤等产业代表看到的是一系列亟待突破的瓶颈。

技术路线之争愈演愈烈。2025年初调研数据显示,锂电池储能仍占据85%市场份额,但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渗透率提升至12%,压缩空气储能在电网侧项目中标率环比增长40%。多元化技术格局背后,是不同应用场景对安全性、时长、成本的差异化需求。

经济性困局尚未破解。国家能源局2024年专项调研显示,独立储能电站平均利用率仅为45%,新能源配建储能调用率更不足20%。“建而不用”现象导致行业陷入“装机增长、盈利停滞”的怪圈。

标准体系缺失制约发展。虽然《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分级分类制定标准,但当前仍有30%以上新型储能项目因并网检测标准不统一延迟投产。在构网型储能、混合储能系统等前沿领域,技术规范几乎空白。

“当前新型储能仍面临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解读4月新政时直言,“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提出更大需求,新型储能大规模建设和调用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

面对行业痛点,政策制定与市场实践正形成合力。

在运行机制层面,国家能源局明确要求“科学确定新型储能调度运行方式”。在技术创新领域,中国电气装备集团9月与哈工大签约具有示范意义。李洪凤在签约仪式上强调的“突破更多‘卡脖子’难题”,正在产业一线转化为具体行动。

此外,制造端的升级同样关键。根据《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2027年要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宁德时代近期推出的零衰减储能电池,将循环寿命提升至15000次;中车株洲的飞轮储能产线自动化率已达95%,制造成本下降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