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20%系统「带病」运行?储能疯狂扩张的代价太大了!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10-16 16:00:57
热度:2

2025年10月16日关于20%系统「带病」运行?储能疯狂扩张的代价太大了!的最新消息:237GWh出海订单暴增近2倍的隐忧中国制造如何避免“交付即巅峰”?©图源|盐图库文|王璟编辑|杨倩来源|太瓦储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电池储能系统(BE

237GWh出海订单暴增近2倍的隐忧

中国制造如何避免“交付即巅峰”?

©图源|盐图库

文|王璟编辑|杨倩

来源|太瓦储能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电池储能系统(BESS)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

中国企业在这场全球能源变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球近90%的储能电芯、超过80%的储能系统均产自中国。

据Wood Mackenzie最新报告,阳光电源、远景储能、中国中车、华为等中国企业已稳居2024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前五,展现出强大的全产业链竞争力。

中企“出海”步伐亦显著提速。北极星储能网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已有近百家中国储能企业签署海外业务协议,累计签约规模高达237.2GWh,同比增速高达176.5%,覆盖电芯、系统集成、材料等全链条,深度嵌入全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在这看似高歌猛进的繁荣图景之下,隐忧正悄然滋生。

国际权威储能数据分析机构ACCURE近日发布的《2025年储能系统健康与性能报告》敲响警钟在高速扩张的驱动下,行业正面临项目容量虚标、硬件隐患频发、电池模组一致性差等系统性风险。

报告指出,近五分之一(19%)的储能项目处于非健康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发电收益与资产安全。

这一信号清晰表明储能行业已站在关键分水岭——竞争重心正从“拼装机量、抢市场份额”的上半场,加速转向“拼运营效率、比全生命周期价值”的下半场。

对中国企业而言,制造优势只是入场券,真正的全球领导力,将由运营能力决定。

01

19%系统“带病”运行疯狂扩张暗藏“礁石”

ACCURE基于全球100多个大型储能项目、总规模超过18GWh的电池数据分析发现,高达19%的储能项目存在频繁跳闸、电池一致性差或安全警报误报等问题,直接影响项目收益。

这意味着近五分之一的项目处于非健康运行状态,不仅造成发电量损失,还可能触发合同违约条款。

特别是在磷酸铁锂成为主流技术的背景下,虽然其平坦的电压曲线提升了安全性,却也增加了模组间一致性管理的难度,使得传统的粗放式运维模式面临挑战。

这一问题对中国企业尤为关键。作为全球储能产品的主要供应方,中国厂商通常以"交钥匙工程"模式完成项目交付,但后续运营支持能力参差不齐。一旦海外项目出现性能衰减或故障,不仅影响客户收益,更可能损害中国制造在国际高端能源市场的声誉。

以美国为例,该国能源局数据显示,其储能市场中,来自中国的锂离子电池占比超过80%;69.4%的逆变器(PCS)产自中国,仅4.2%为本土生产;65%的顶级BESS集成商为中国厂商,仅11%总部位于美国。

ACCURE报告进一步指出,仅有约四成的一流储能项目能够实现88%以上的循环效率,多数项目仍停留在85%-88%区间。

这1-3个百分点的差距,在10年运营周期内可能意味着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差异。

随着欧美电力市场日趋成熟,储能收益越来越依赖于峰谷套利和调频服务,系统的响应速度、循环效率和调度精度直接决定投资回报。

02

超配、容量虚标背后行业验收标准待提升

为应对电池衰减,行业普遍采用15%-25%的容量超配策略。然而,ACCURE发现17%的项目在现场验收测试中无法达到铭牌容量。超配低于10%则保护不足,过高则导致资本沉淀。

值得关注的是,依靠30%容量超配勉强达标项目与以合理余量通过测试的项目,其风险特征截然不同。部分项目甚至通过临时性的"满电测试"来美化数据,这种"验收即巅峰"的现象暴露出行业在质量管控和长期性能评估上的不足。

究其根源,或在于激烈价格战埋下的祸根。

当前,中国储能行业的价格竞争已蔓延至海外市场。国内储能系统平均报价在2025年已降至0.44元/Wh,三年累计降幅近80%。

海外市场同样如此卡塔尔一800 MWh项目中标价约0.44元/Wh,沙特一项目中标价仅73-75美元/kWh,均与国内价格水平看齐。

资深产业人士指出“很多海外客户说,我们其实不想买这么便宜的,但你们太‘热情’,贵的都买不到。”这看似玩笑,实则如芒刺在背——低价背后往往是减配与安全隐患,无异于“自杀式竞争”。

这种低价策略虽然助力中国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但也带来诸多隐忧,譬如,极致的成本压力可能导致关键部件偷工减料、性能大打折扣;触发欧美等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弹;劣币驱逐良币,进一步削弱行业技术创新动力等。

若继续依赖"低价+超配"策略而忽视真实性能交付,爆雷是迟早的事情,中国客户将难以赢得国际大型开发商和金融机构的信任。后者正越来越关注全生命周期内的储能成本和可靠性指标。

03

AI智算时代来临开启产业第二增长曲线

ACCURE报告还揭示了数个关键现象

超半数项目面临1-2个月的调试延迟;

磷酸铁锂系统普遍存在±15%的SOC误差,极端情况下甚至超过40%;

以及20%的系统数据收集质量不达标。

这些问题凸显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

通过部署先进算法和高级分析平台,运营商可以将充电状态估算误差从普遍的±15%降至±2%,显著提升资产利用率。数据驱动的智能运维不仅能实现故障早期预警,还能基于实时数据优化调度策略,最大化项目收益。

欣慰的是,部分中国头部企业已意识并引领这一趋势。阳光电源推出iSolarCloud智能运维平台,华为构建储能AI引擎,远景已通过EnOS平台实现全球项目远程诊断。

然而,从整体来看,中国储能产业仍呈现"重硬件、轻软件"的特点,数据资产化和算法产品化能力与制造规模尚不匹配。

纵观ACCURE报告,传递出明确信号储能行业的价值重心正从"建设"转向"运营"。

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已在全球储能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若不能在智能运维、数据洞察和长期性能保障上实现突破,就可能陷入"规模越大、隐患越多"的发展困境。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从"产品输出"迈向"标准输出"和"能力输出"的历史性机遇。

储能下半场的竞争哨声已经吹响,运营能力将成为决胜万亿赛道的关键所在。

原文标题:20%系统「带病」运行?储能疯狂扩张的代价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