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国家战略亮相!“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提“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2025年10月30日关于储能国家战略亮相!“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提“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的最新消息:“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多措

“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等多措并举。
©图源|盐图库
文|王璟编辑|杨倩
来源|太瓦储能
202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而这也是“新型储能”继十四五规划纲要之后,再次出现在重磅国家级方略中。
公开资料显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与即将正式出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五五”规划纲要)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发展规划体系的核心,但在制定主体、法律效力、内容详略和出台时序上存在差别。
简言之,《建议》是“纲”与“魂”,规划纲要是“目”与“施工图”。《建议》是规划纲要的依据和基础,规划纲要是对《建议》的落实和展开。两者一脉相承,确保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执行性。
建议提出,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而新型储能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抓手与关键引擎。
从“十五五”规划建议来看,聚焦于通过市场化机制创新、技术路径多元和系统深度融合,有利于破解当前储能项目“建而不用、用而不优”的利用率瓶颈,推动产业由“量增”向“质升”跃迁。
这一战略升维源于两大现实驱动
一方面,到2024年底,风光新能源装机总量(11.9亿千瓦)已非常接近电网最大负荷(13.8亿千瓦),占比高达86%,构成了实质性的“临界点”。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电网最大负荷,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求日益刚性;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占比高达90%,却仍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结构性挑战。技术标准不统一、盈利模式不清晰、安全风险频发等问题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回望“十四五”,中国储能已实现跨越式起步。截至2025年6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9500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近30倍,稳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为能源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2025年上半年,部分储能项目等效利用小时数为570小时,与理论最大利用小时(8760h/年)之比,即570h/4380h(半年)≈13%,全年约26%。
在储能行业,这已经算是中等偏上的利用率,远高于早期(10%以下),但仍未达到30%–40%的成熟阶段,远低于经济运行阈值,暴露出调度机制滞后、市场机制缺位、商业模式单一等深层次矛盾。
正因如此,“十五五”规划建议为储能发展的系统性部署指明了方向,涵盖机制、技术、系统融合、安全多个维度全面升维
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核心在于让储能“能参与、有回报、可持续”。具体措施包括(蓝色字体为根据建议以及国家能源局等官方文件作出的解读)
完善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调频辅助服务、容量市场的规则设计;
探索容量电价、容量补偿等机制,保障长期投资收益;
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零碳工厂与园区,推动储能在用户侧形成“发-储-用-售”商业化闭环。
在坚持“科学布局抽水蓄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并前瞻布局氢能、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同时,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优化颠覆性技术孵化环境,为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长时储能等下一代技术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规划要求“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明确储能需深度融入源网荷储协同体系
加快智能电网与微电网建设;
结合“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有望推动储能在虚拟电厂、智能调度、需求响应中发挥平台型作用;
统筹风光水核多能互补,协同推进就地消纳与跨区外送。
规划强调
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如锂、钴、镍)的勘探开发与战略储备;
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带动储能与光伏、风电、氢能等协同打造新质生产力集群;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针对当前行业普遍存在的低价竞标、产能过剩、“内卷”等问题,规划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并通过强化标准引领、优化民企参与重大项目机制等举措,引导产业从“拼规模、拼价格”转向“拼技术、拼效率、拼价值”。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9月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强调,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三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预计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电力市场机制逐步完善、长时储能技术加速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有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与“调节中枢”,其中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装机占比或将突破40%。储能正从能源系统的“配角”走向“主角”,其系统价值将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全面释放。
原文标题:储能国家战略亮相!“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提“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
储能出海,挽救了一名光伏老兵2025-10-30
-
10418%利润激增背后,储能大卖20cm涨停!2025-10-30
-
爆单!欣旺达储能满产满销2025-10-30
-
划重点!5000字!“十五五”建议中的储能相关顶层部署2025-10-30
-
“宁王”的储能突围与对手们的围猎2025-10-28
-
宁德时代曾毓群访韩,三国杀与储能棋局2025-10-28
-
40GWh储能超级工厂开工2025-10-28
-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深度解读:万亿赛道如何重塑能源未来?2025-10-28
-
海辰储能连签大订单!2025-10-27
-
1.5万亿超级巨头强势入局,储能行业要变天了?2025-10-25
-
注册资本10亿,央企成立新能源公司2025-10-25
-
又一车企跨界造储能2025-10-25
-
卫蓝新能源斩获40亿订单2025-10-24
-
欣旺达滕州“储能+回收”两大项目正式竣工2025-10-24
-
楚能狂飙,三季度储能出货量跻身全球前三!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