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丨AI的尽头是能源,聚变公司最新融资115亿
2025年08月05日关于科创丨AI的尽头是能源,聚变公司最新融资115亿的最新消息:前言可控核聚变具备近乎零成本、零污染以及无限供应的优势,因而被认定为[终极能源]。倘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因此,这种看似科幻的前沿技术已成为激
前言可控核聚变具备近乎零成本、零污染以及无限供应的优势,因而被认定为[终极能源]。倘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因此,这种看似科幻的前沿技术已成为激烈竞争的核心领域。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国家队]成员聚变公司最新融资115亿
近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其背后七家重量级投资方同步揭晓——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共同注资114.92亿元。
这不仅刷新了上海年度融资纪录,更催生了一家估值超百亿的能源科技独角兽企业。
追溯其发展脉络,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前身为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
2023年,在国务院国资委启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的战略背景下,可控核聚变作为国家未来能源布局的核心方向被重点部署。
借此契机,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完成战略转型,重组升级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成立当年,公司即快速发布首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聚焦等离子体控制、超导材料等核心领域全力突破。
通过持续攻坚,目前已在相关技术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展现出强劲的科研创新能力。
从股权架构分析,中核集团以40.29亿元出资占据控股地位(持股50.35%),主导聚变能源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以30.06亿元投资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0%),彰显传统能源巨头对前沿能源赛道的战略布局;
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投资10亿元和7.51亿元,与其他股东共同构建起融合央企、地方国企及产业资本的协同网络,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多维资源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投资阵容凸显[国家队+产业资本]的协同效应。
其中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及上海市联合设立,总规模885亿元,长期深耕清洁能源投资领域,为聚变公司注入了国家级的战略资源与政策支持。
[人造太阳]项目启动与背后技术支撑
作为国内[人造太阳]项目的主要实施机构,聚变公司的正式成立使这一前沿科技项目进入大众视野。
从科学原理看,[人造太阳]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
该反应是指两个轻原子核在超高温高压环境下克服电荷斥力,结合形成较重原子核的过程。
太阳数十亿年持续为地球提供光热,其能量正源于内部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
实现可控核聚变需突破多重技术瓶颈,关键在于创造并维持反应所需的极端环境。聚变要求温度达到上亿摄氏度——远超太阳核心温度。
同时需要特殊约束机制控制高温等离子体,因常规材料无法承受此等高温。为此,科学家开发了主流解决方案托卡马克装置。
这种环形装置内置复杂磁线圈,通过强磁场构筑[磁笼],使高温等离子体悬浮于真空室中央,实现与容器壁的物理隔离,确保反应安全稳定运行。
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拥有多个标志性实验装置。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作为全球首个全超导装置,集成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限条件,掌握核心专利技术逾两千项。
自运行以来,EAST持续刷新世界纪录2025年1月20日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标志着我国聚变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当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加速建设两大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
3月28日,中核集团西物院环流3号装置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与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重突破,综合参数显著提升。
可控核聚变全球竞速下的国内能源优势
2024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未来能源列为重点扶持的未来产业方向。
同期,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文件,加速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进程。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数据,2024年全球聚变领域股权投资总额约为17.4亿美元,较2021—2024年期间大幅增长,其中主要资金来源于中国和美国。
2025年1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向聚变创新研究引擎(FIRE)合作组织的六个项目提供1.07亿美元资助;
同时,紧凑型燃烧等离子体聚变能综合研究系统(BEST)于5月启动总装,预计2027年建成并首次实现聚变发电示范,标志着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向工程应用的关键跨越。
财信证券分析认为,核电产业前景广阔,景气度将持续走高。
预计到2030年和2035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分别突破1.1亿千瓦和1.5亿千瓦,发电量占比全国总发电量升至7%和10%。
若以2025年7000万千瓦装机为基础,[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需年均新增核电装机约4000万千瓦;按单机120万千瓦容量计算,2025至2035年间年均新增核电机组接近7台。
在这场重塑能源文明的[终极竞赛]中,中国正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是全球电力供应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发电量占全球总量超30%。
同时,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占全球能源总投资比重超30%,其中清洁能源投资占比超过70%。
这种稳定源于长期战略投入中国新一代核电技术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同时在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持续发力,确保电力供应源源不断。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评论称[电力已成为中国最隐秘却最强大的经济武器,悄然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
产业商业化中民营企业正探索新型技术路径
河北廊坊的新奥集团较早布局核聚变,自2017年启动投资,至2024年底累计投入约40亿元。
该公司选择了非主流的氢硼聚变路线,采用球形环托卡马克装置玄龙-50U,并计划开发下一代装置和龙2号,预计投资60亿元。
能量奇点总部位于上海,2021年成立,建设聚变装置洪荒70,重点验证高温超导材料技术。
该公司已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蔚来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蓝驰创投和米哈游游戏公司。
瀚海聚能总部位于四川成都,2022年成立,采用与美国Helion Energy相同的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FRC),目前该装置改建工程进行中。
该公司已完成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轻舟资本、厚实基金和华映资本。
星环聚能总部位于西安,2021年成立,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工物系。
清华大学拥有中国首台球形托卡马克装置SUNIST,2023年星环聚能与该校合作建成SUNIST-2装置,现正建设负三角球形托卡马克NTST。
该公司已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顺为资本、水木清华校友基金、上海知识产权基金和中创科星。
结尾
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发展方向。未来十年,谁主导能源,谁将赢得竞争。
正如任正非所言,人工智能与核聚变能源或将成为人类社会最后一场技术革命。
部分资料参考
张通社《115亿!上海最大融资催生超级独角兽!》
投资界《115亿,今年上海最大融资诞生》
马哥能源频道《核聚变巨头来了中国聚变能源挂牌成立!》
财联社《可控核聚变央企,获百亿投资》
财经杂志《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成立,中美核聚变竞争提速》
原文标题:AI芯天下丨科创丨AI的尽头是能源,聚变公司最新融资115亿
-
超107亿!LG新能源携手锂电巨头“落子”摩洛哥2025-08-02
-
全国最大!鹏辉能源携手四川中孚落地电解铝行业首个大型用户侧储能项目2025-08-01
-
千亿储能龙头一日换八将!上海电气高管洗牌暗藏能源棋局2025-07-31
-
LG新能源利润环比大增!2025-07-30
-
LG新能源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盈利稳定2025-07-29
-
国家队携150亿入场!又一家央企清洁能源巨头成立2025-07-27
-
楚能新能源连签两大重磅合作!2025-07-25
-
加速智能转型!能源央企AI大模型“全家福”来了2025-07-25
-
聚变技术快速迭代人类离能源自由还有多远2025-07-25
-
楚能新能源豪签百亿长单!2025-07-25
-
都是内卷惹的祸!蜂巢能源总部光储电站,从并网到着火只用了10天?2025-07-25
-
思格新能源的这一场狂飙2025-07-25
-
央企换帅!70后掌舵千亿新能源旗舰2025-07-25
-
超百亿!楚能新能源又下发采购大订单2025-07-19
-
特斯拉全新车型金秋上市,LG新能源独供动力电池202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