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国家队携150亿入场!又一家央企清洁能源巨头成立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07-27 17:00:26
热度:8

2025年07月27日关于国家队携150亿入场!又一家央企清洁能源巨头成立的最新消息:7月22日的上海,在龚正与申彦锋共同揭下红绸的那一刻,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个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国家队”新成员,背后站着中核集团(50.35%)、中国石油系昆

7月22日的上海,在龚正与申彦锋共同揭下红绸的那一刻,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个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国家队”新成员,背后站着中核集团(50.35%)、中国石油系昆仑资本(20%)、中国核电(6.65%)等能源巨头。百亿资本洪流,正冲向人类追逐半个世纪的终极能源梦想。

百亿资本局央企联盟与上海野心

中国聚变公司绝非初创企业。其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5年完成华丽转身,成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在揭牌仪式现场,一场资本盛宴同步开启七大股东(中核集团、昆仑资本、上海聚变、浙能电力等)共同注资114.92亿元,将公司注册资本推高至150亿元量级。

从股权结构设计来看,中核集团以现金+知识产权(估值30亿元)控股50.35%,技术核心来自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环流三号”成果(2025年实现1.6亿度电子温度突破);

昆仑资本(中石油系)斥资30亿占股20%,成为第二大股东,油气巨头转身押注未来能源;

上海地方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持股近15%,凸显区域战略协同。

与央企资本同步落子的,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布局。据了解,上海交大、上海电气、中国电气装备等本地巨头与科研机构,现场签署聚变创新联合体深化合作协议。上海明确将聚变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培育重点,计划打造“全球影响力聚变能源创新高地”。

为何巨头愿为亏损买单?

核聚变技术何以吸引如此重注?答案藏在浩瀚海洋中——40万亿吨氘元素。1克氘氚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且不产生放射性污染。这种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被视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

尽管前景诱人,现实却骨感——中国聚变公司2024年营收为0,净亏损2.03亿元;2025上半年再亏4325万元。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在公告中直言“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这恰恰是核聚变产业的现状得用耐心资本换取长期主义的胜利。

千亿产业链四大赛道厂商卡位战

聚变工业协会(FIA)调研显示,89%的从业公司预计核聚变将在2030年代末接入电网。全球投资额2024年飙升至71亿美元,资本开支进入陡峭上升通道。机构调研结果显示,在终极能源商业化后,将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链。

因此,当中国聚变公司挂牌时,资本市场已闻风而动。7月23日开盘,东方电气、雪人集团、国机重装等概念股强势涨停。

对于产业链投资逻辑,可以在中国聚变公司上找到蛛丝马迹。随着中国聚变公司明确聚焦“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三大任务,一条覆盖超导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的千亿级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

以下从技术壁垒、订单兑现、国产替代三维度,解析四大赛道。

首先是磁体系统,占设备成本40%的“能量金箍棒”。

磁体系统是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命脉,需在-269℃液氦环境下产生20特斯拉级强磁场(相当于地球磁场的40万倍)。技术路线正从低温超导(NbTi)向高温超导(ReBCO) 跃迁。

中信测算2030年磁体市场规模超5000亿,高温超导渗透率将从10%升至25%。目前,国内相关厂商有以下几家。

西部超导垄断ITER级铌钛超导线材,独家供应中国环流三号磁体,2025年新增200吨产能配套CFETR项目。其第二代钇钡铜氧(YBCO)带材通过EAST验证,耐温性能提升30%。

永鼎股份子公司东部超导以IBAD+MOCVD技术实现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独家供货能量奇点“洪荒70”装置,磁体体积缩小50%。

联创光电完成全球首个D型高温超导磁体低温测试,适配紧凑型托卡马克,2024年订单增长300%。

在真空室与第一壁方面,真空室需承受等离子体亿度高温轰击,第一壁材料更是直接面对太阳核心8倍的温度(1.6亿℃),技术壁垒极高。

第一壁材料每2年需更换,耗材属性带来持续需求,东吴证券预测年更换市场超80亿。目前,国内相关上市厂商有以下几家。

合锻智能中标BEST装置真空室扇区订单(2.1亿元),加工精度达0.01mm级,2025年底交付。

安泰科技全球唯一量产全钨偏滤器的企业,耐温2000℃+抗中子辐射性能超ITER标准,市占率80%。其钨铜复合偏滤器采用“钨脸铜身”结构,散热效率提升3倍。

国光电气突破第一壁热压铍材技术,中标CFETR混合堆订单,氚工厂检测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第三个细分是温控系统,在聚变装置需同时维持等离子体极高温(1亿℃+)与超导磁体极低温(-269℃),因此,温控系统成为商业化最大瓶颈。2025年7月聚变新能3.2亿元招标中,水冷系统占比72%,未来3-5年为订单爆发窗口期。目前,国内相关上市厂商有以下几家高澜股份、雪人股份、兰石重装等。

最后毫秒级调控的“神经中枢”——电源与电力系统是中信证券测算,2025年本土设备采购占比将超60%,带动国产替代规模年增35%。

电源系统需实现微秒级电流精密调控(误差<0.1%),保障等离子体稳定约束。目前国内上市厂商有 、英杰电气、 百利电气、爱科赛博。

尽管中国聚变公司2024年亏损2.03亿元,但资本更看重技术验证里程碑。据传,国资委将聚变纳入“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方向,十五五期间年均投资超千亿,示范堆亏损可由传统核电业务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