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央企“国家队”强势入场,储能格局生变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08-04 13:01:23
热度:4

2025年08月04日关于央企“国家队”强势入场,储能格局生变的最新消息:上半年,一批带有“国字头”背景的储能新公司在全国各地密集注册成立,成为行业扩张大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力量。7月中旬,华能国际在上海悄然成立华能(上海)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注册资本50

上半年,一批带有“国字头”背景的储能新公司在全国各地密集注册成立,成为行业扩张大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力量。

7月中旬,华能国际在上海悄然成立华能(上海)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注册资本50万元的新公司,由电力巨头华能国际全资持股,业务范围覆盖储能技术服务、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等关键领域。

几乎同时,中国能建在青海布局的青海青储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亮相,瞄准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和储能系统开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我国多数的化石能源基本由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主导,央国企低碳转型是我国整体能源转型的关键。”

巨头构建高壁垒

在央/国企之外,我们还发现,在行业洗牌加速的同时,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升级构建更高竞争壁垒。例如,2025年技术竞赛的焦点之一的大容量电芯,让巨头企业不断刷新储能系统集成度的上限。

今年6月初,宁德时代在上海技术日宣布587Ah储能专用电芯正式量产交付。这款历时三年研发的大容量电芯以434Wh/L能量密度、96.5%初始循环效率及过充/针刺零起火爆炸的极致性能,宣告储能行业正式迈入“6.25MWh单舱集成”新时代。

仅五天前,阳光电源发布搭载684Ah电芯的新一代储能系统,刷新单体容量纪录,能量密度全球最高,循环寿命突破15000次;而亿纬锂能早在去年12月就率先量产628Ah电芯;中创新航也在今年4月展示了640Ah产品。

大容量电芯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使用587Ah电芯的储能系统相比314Ah产品,电池模块数量减少33%,系统零部件总数从3万个锐减至1.8万个,降幅高达40%,集成成本下降15%。

技术升级的门槛正不断提高。为保障587Ah电芯的品质,宁德时代济宁基地单体生产线投资就达20亿元,实现PPB级(十亿分之一)缺陷率,安全把控等级达7.5西格玛。这种量级的投入对中小企业而言遥不可及。

市场集中度随之提升。2025年一季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99.58GWh,同比增长150.62%,但行业CR10(前十大企业市占率)高达90.1%,中国企业在全球前五名中全部占据席位,形成“一超多强”格局。

中小企业的求生之路

面对央国企和头部民企的双重挤压,中小储能企业被迫寻找差异化生存空间。部分企业转向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路线,或针对特定场景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314Ah电芯领域,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试图切入市场。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314Ah电芯在电力储能领域渗透率仍在攀升,部分企业利用这一技术窗口期寻求生存空间。

但现实依然严峻。行业专家直言“还能在卷的市场活下去,就已经是看到了储能市场黎明的曙光。”规模、技术、资金、渠道等多重壁垒将多数中小企业挡在主流市场之外。

出海成为另一条出路。2025年初,中国储能相关企业中约30%-40%(7万-9万家)尝试出海。但这条路同样充满荆棘欧洲户储市场2024年装机量同比下降26%,东南亚市场因低价倾销陷入“红海”;欧美等地对中国储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美国储能电池关税税率从10.9%飙升至173%。

头部企业加快海外产能布局,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等在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地建厂,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资源,难以承受海外扩张的高成本和高风险。

对于中小企业生存困境,林伯强给出了相对乐观的看法“央/国企此时进入能够稳定市场,收购一些即将倒闭的企业,或与经营状况不是很好的储能企业进行合作,对其发展形成支撑。”这种“国家队进场托底”的效应,或许能为部分优质中小企业提供软着陆的机会。

行业专家将当前储能产业比作“开荒阶段”,存在技术、产品、供应链以及资本等资源的错配和浪费。这种混乱终将被市场力量矫正。

随着央国企深度布局,中国储能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的关键转折。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2025年一季度全球储能电芯CR10已达90.1%,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巨头形成“一超多强”格局。

未来的储能产业版图,将由央国企、头部民企及少数在细分领域建立壁垒的“专精特新”企业共同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