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晶科科技5亿储能基金宣告搁浅!
2025年07月25日关于突发!晶科科技5亿储能基金宣告搁浅!的最新消息:7月16日,晶科科技的一纸公告掀起波澜——仅存不足半年,高达5亿元的唐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金提前解散注销。这一消息揭开了晶科在河北布局的短暂序章。2025年初,晶科子公司晶科电力和
7月16日,晶科科技的一纸公告掀起波澜——仅存不足半年,高达5亿元的唐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金提前解散注销。
这一消息揭开了晶科在河北布局的短暂序章。2025年初,晶科子公司晶科电力和孙公司芜湖晶晃共同携手上海国盛资本成立唐山储能基金,首轮募资高达5亿元。其中,晶科系以49990万认缴金额占据99.98%的份额。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看似宏伟的计划尚未迈出实质性一步——既无资金投入运营,也未开始投资活动,甚至未完成行业协会备案。 一夕之间,以“内部投资策略调整”为理由,这个基金突然宣布拆解。
在储能产业大热的今天,晶科此次投入巨额却近乎“零”出手的尝试戛然而止。究竟为何刚刚成立半年的基金计划会胎死腹中?背后的资金观望与区域困境值得深思。
按照协议构想,晶科意图借国盛资本在河北唐山的深度资源,搜寻开发潜力巨大的储能项目。然而整整半年过去后,这个宏大计划只停留在纸面基金投资标的未确定、资金未到位、更未实际运作,连向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备案也并未完成。
面对国盛资本突如其来的“内部投资策略调整”提议,7月14日合伙人会议上,三家一致举手同意,将这个尚未开始便已终结的项目提前解散注销。这个承载5亿梦想的空壳,被正式画上句号。
资金为何按兵不动?为何在实际投入前“紧急刹车”?这波操作背后隐含多重困境。
据了解,投资落地难以为继的首要原因是配储成了摆设。
虽早在2022年起河北省明确规定光伏项目强制配套建设10%至30%储能设施(持续2至4小时),但这一纸政令在落地实践中不断碰壁。去年已有行业媒体深入调查发现,河北多个光储项目的储能系统利用率奇低,大量设施闲置甚至沦为“铁疙瘩”,回收周期漫长乃至遥遥无期。
政策保障机制的缺陷显露无疑配而不用,建而无利。这让资本投入充满顾虑,也是晶科与国盛5亿基金无法确定标的、无法实缴出资的根本原因。没有稳定回报预期的储能项目,在资本面前寸步难行。
此外,区域的发展瓶颈也开始凸显。
唐山虽在河北省储能规划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从实际开发程度及已公布中标信息来看,其在储能项目建设推进中仍属后进区域。截至目前,该区域尚未见具标志性或大规模可复制性的项目落地,成熟案例严重缺失。
这与晶科原有预期形成强烈落差——“当地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项目储备。找不到足具吸引力的“优质储能项目”,成了压垮基金的第一块砖。
最后是资本市场的“寒流”警报。
国盛资本的策略转向并非特例。国内多家大型投资机构已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开始调整新能源板块策略,更多转向海外储能市场或系统业务投资。资本市场嗅到国内新型储能项目盈利模式不明、无序竞争加剧、产能过剩隐忧等风险信号。
对国盛而言,与其纠结在一个尚未启动的“未来基金”上,不如重新盘整方向,避开潜在的行业漩涡。基金解散是止损,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审慎预判。
2025年储能市场虽头顶巨大的风口,但唐山基金的意外搁浅却为整个储能行业敲响了警钟政策只是起点,市场落地才是关键。
面对当前困局,国家能源局去年曾提出推动电网侧独立储能项目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方式解决盈利问题,多省亦在探讨建立容量电价机制或补偿制度。然而,从规则确立到广泛落地执行之间,仍然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真空。
唐山基金的瓦解只是冰山一角如何提升储能项目利用率、创新交易机制、明确容量费用分摊,才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真命题。
只有当储能不再成为企业背负的强制性负担,不再是闲置的“华丽装饰品”,让民间资本看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可能性,才是真正激活这个价值万亿市场的根本途径。 否则,再宏大的纸面基金计划,终究是一艘艘在码头搁浅的巨轮。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