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10天内加注150GWh,楚能新能源的大产能战略剑指何方?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5-10-09 17:02:57
热度:5

10天内加注150GWh,楚能新能源的大产能战略剑指何方?引言楚能新能源的产能高速扩张背后,是行业从“量”的竞争转向“质”的较量——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雄厚资本和精准战略眼光者,才能在历经行业周期而屹立不倒。金秋九月,楚能新能源在湖北上演

引言楚能新能源的产能高速扩张背后,是行业从“量”的竞争转向“质”的较量——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雄厚资本和精准战略眼光者,才能在历经行业周期而屹立不倒。金秋九月,楚能新能源在湖北上演了一场“产能扩张闪电战”9月6日,宜昌楚能二期签约80GWh;9月15日,襄阳楚能项目签约70GWh。短短十天内,楚能新增产能布局达150GWh,这一数字不仅比大多数中小企业总产能更高,甚至也超过了楚能自身110GWh的有效产能。

在行业弥漫着产能过剩的担忧下,楚能凭什么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大举扩产的底层逻辑

对于行业产能过剩,楚能董事长代德明有着不同的判断“市场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而非全面性的——高端、优质动力、储能锂电池供不应求,而低端产品则供过于求。我们对未来锂电池行业发展坚定与持续地看好。”这一判断与市场数据相符。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超过3500GWh,对储能电池的需求将达到1200GWh,优质产能仍存在巨大缺口。

image.png

而楚能此次扩张瞄准的正是高端、优质产能的空缺。据悉,楚能本次将在宜昌、襄阳建设多条高速智能化生产线,投入最新的设备和技术、生产工艺,打造高效率、智能化、产品兼容性强的超级工厂,投产后将聚焦生产能量密度更高、循环寿命更长、安全性能更好的楚能全新一代锂电池。

当然,即使从近期的发展来看,楚能的扩张也并非盲目冒险,而是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今年订单已爆满,目前武汉基地的3条自动化电池生产线、2条模组PACK生产线全部满产,24小时不间断生产。“武汉楚能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2025年以来,楚能在市场开拓上高歌猛进,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储能领域,先后拿下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电器装备集团、中核集团、中车集团、中储科技、三峡集团等多个大型储能项目。在海外市场,楚能同样表现活跃。7月初,楚能连续与保加利亚客户签署两笔储能订单,总量突破1GWh;9月,首批发往洪都拉斯的CORNEX M5自湖北阳逻港启运,成为湖北省首批通过江海联运“一箱制”出口的储能柜。

image.png

在动力领域,楚能已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集团、厦门金旅、三一重工、上汽红岩等主流车企建立深度合作,产品应用场景从乘用车延伸至重卡、公交、工程机械等多类商用车型,全面覆盖新能源交通领域,月装车量突破3万台,近30款搭载楚能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工信部公告。

据统计,楚能2025年新增订单总量已超80GWh,单月出货量突破8GWh。楚能的储能电池销量已位居全球前五,动力电池装车量进入全国前十,成为行业内名副其实的“冲榜王”。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攀升,成为了楚能敢于逆势扩产的底气与动力。

以创新重塑竞争规则

在介绍宜昌二期项目时,代德明用了四个“新”进行概括新设备、新产线、新工艺、新技术。面对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锂电池行业,楚能选择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路线,以过百GWh的产能布局,去定义新一轮竞争维度。

9月25日,楚能用一场发布会展示了其雄心壮志的一角。在这天,楚能正式发布了新一代588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池,实现从280Ah、306Ah、314Ah、472Ah到588Ah的全新迭代。

image.png

新一代588Ah储能专用电池凝聚了楚能在材料体系、结构工艺与智能制造领域沉淀多年的尖端技术成果,具备“高可靠、高安全、长寿命”的显著优势。单颗电池能量突破卷绕工艺极限达588Ah,质量能量密度为19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419Wh/L,能量效率高达96.5%,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与588Ah电池一同亮相的是楚能588-CTP2.0储能PACK解决方案及“百变金刚”系统平台。

得益于极简无模组设计,CTP2.0储能PACK解决方案物料种类及数量减少20%,单体PACK质量能量密度高达170Wh/kg、体积能量密度高达285Wh/L,全球领先。通过采用1000℃耐热隔离层设计,有效阻断热蔓延,将高安全从电池级延伸到系统级,为电站运营构建了坚实屏障。行业首创的“吸护双法”工艺,将生产效率提升35%,规模化交付能力更出众。

“百变金刚”系统平台以其高度模块化、配置灵活、快速部署的核心特点而得名。标准10尺柜容量为3.13MWh,标准20尺柜容量为6.26MWh,能够像积木一样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如功率、容量、场地条件)进行灵活组合与扩展,完美适配从发电侧、电网侧到大型工商业等多元化应用场景。这一设计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对不同客户需求和复杂应用环境的适应能力,缩短了项目交付周期,为客户提供了“量体裁衣”式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据介绍,通过应用“百变金刚”系统平台,百兆瓦级场站预计占地面积可减少20%、预制舱数量减少27%、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

在产品发布当天,楚能还公布了588Ah电池量产计划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全面量产交付,总产能将超过200GWh。毫无疑问,如此大规模的新品投产,将足以改写行业发展历程。

供应链的隐形护城河

据代德明介绍,随着后续产能布局的持续推进,到2026年楚能有效产能规模将达300GWh,未来将建成500GWh的有效产能。如此庞大的产能规模,不仅需要有市场空间、技术支撑,也需要有稳定的供应链保障,否则将成为一纸空谈。

2025年以来,楚能频频出手,以“长协模式”密集锁定核心材料供应,构建起一条坚固的供应链护城河。

image.png

楚能的供应链布局呈现出系统性、结构化和节奏密集的特点。

4月与华创新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供应15万吨锂电铜箔;5月与江苏瑞德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五年采购约30亿元结构件;同月与龙蟠科技旗下常州锂源达成协议,锁定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预估总额超50亿元

7月与天赐材料签订电解液采购协议,五年内供应不少于55万吨电解液系列产品;同月与诺德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采购16万吨铜箔材料。

8月与杉杉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总金额超过百亿元的负极材料采购合作;同月,与新宙邦签署电解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与贝特瑞签署负极材料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这种以“月”为单位的签约节奏,快速拉起了一张覆盖原材料、零部件和协同交付的全链条网络。同时,楚能的供应链合作突破了传统采购模式,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特点。例如,楚能与科达利的合作不仅敲定总金额超百亿元的电池精密结构件长期采购,更计划建立联合产品研发实验室及专项项目组,围绕产品性能优化、制造效率提升等关键环节发力。

通过系统性、结构化、深度协同的供应链布局,楚能将上游关键资源提前纳入自身体系,不仅为新增产能的落地铺平了道路,更在行业周期性波动中构筑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的意义远超成本控制本身——它意味着楚能在行业新一轮洗牌中,掌握了供应链韧性、技术共进和交付保障的三重优势。

结语

楚能新能源这场引人瞩目的产能扩张,本质上是一场基于对行业精准预判的战略卡位。当行业仍在为“产能过剩”的迷雾所困时,楚能已经凭借对市场结构性机遇的敏锐洞察、对技术路线的坚定投入,以及对供应链生态的深度整合,成功开辟了一条通往产业高地的清晰路径。

当行业浪潮退去,唯有准备最充分者方能挺立潮头。9月26日,楚能宜昌二期项目正式开工,现场鸣响的一声一声礼炮,也预示着“楚能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