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了多年的电池回收,怎么还是难赚钱?
吹了多年的电池回收,怎么还是难赚钱?增长数据背后,是企业难以为继的财务现实。撰文 |宏海出品 | 零碳知识局过去几年,随着锂电产业的高歌猛进,电动车、储能、消费电子三大市场轮番爆发,动力、储能电池产能一路狂飙。在风光、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大兴的
增长数据背后,是企业难以为继的财务现实。
撰文 |宏海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过去几年,随着锂电产业的高歌猛进,电动车、储能、消费电子三大市场轮番爆发,动力、储能电池产能一路狂飙。
在风光、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大兴的局面下,电池回收也被推上了朝阳赛道的位置。它既是新能源产业闭环的最后一环,又承载着资源安全、碳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多重使命。
从政策方面看,电池回收相关文件也不断发布。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资本市场也一度把电池回收赛道视作新的淘金风口,国内外的玩家纷纷入局,试图在这条新赛道上实现卡位。
从北美的Li-Cycle,到欧洲的Northvolt回收工厂,再到中国的金晟新能源、格林美、邦普科技……
几乎所有新能源产业链的重头企业,都在过去几年里把回收写进了战略版图。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随着电池装机量快速增长,几年后退役潮必然到来,谁先布局谁就能在未来攫取巨大的“二次矿山”红利。
再加上锂价曾在2022年飙升至每吨60万元的历史高位,回收厂商拆电池、炼金属,仿佛看到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密码。
然而,现实却远没有想象中美好。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近两年,无论海外还是国内,电池回收企业都在经历同样的困境锂价暴跌带来的盈利模式坍塌,退役电池量不足导致的产能吃紧,政策兑现与融资渠道的不确定性,以及重资产投入下的现金流压力。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明星企业开始接连爆雷。
有着“北美电池回收之王”之称的Li-Cycle公司,一度拥有20亿美元估值,背靠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扶持,并拿到超过4亿美元的美国能源部贷款意向支持。但在短短两年内,其核心项目罗切斯特工厂建设成本翻倍至9.6亿美元,陷入钱不到位、投不下去的困局。
2023年,Li-Cycle全年营收仅1830万美元,亏损却高达1.38亿美元。2024年初,资金链断裂、融资受阻,Li-Cycle只能无奈申请破产保护,北美锂资源闭环战略中的回收一环也只能宣告崩盘
高资本开支、慢兑现的补贴机制、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加之终端需求未如预期,这都使得Li-Cycle的技术亮点变成了财务黑洞。
更关键的是,2024年碳酸锂价格跌破每吨6万元,几乎击穿了所有回收企业的盈利底线,镍钴的利润难以独立支撑起其长期、有力发展,而再生锂则更变得收不出利润。
而在国内,被视为第三方回收龙头的金晟新能源,同样面临类似处境。根据其招股书数据,2023年和2024年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分别为4.71亿元和3.44亿元,2025年上半年虽然毛利由负转正,但净亏仍达1.44亿元。
换句话说,即便技术改进、产能提升、成本控制同步推进,仍难以摆脱毛利难覆盖期间费用的基本困局
其中,价格是压垮金晟的最大一根稻草。
2022年金晟新能源碳酸锂平均售价高达39.6万元/吨,到2025年上半年仅剩不到6万元,跌幅超过80%。与此同时,其再生镍产品毛利率仅3.2%、再生锂更是负毛利,金晟新能源整体毛利率仅为3.5%,财报中的字眼已经由盈利能力变成了亏损控制。
更为棘手的是,2025年上半年其产能利用率仅为53.2%,部分产线利用率甚至跌破35%,规模效益尚未发挥就已被库存和现金流拖住了脚。
此外,金晟新能源客户结构问题也比较大。2025年上半年,其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45.2%,前五大客户合计占比达67.3%,议价权严重失衡。这种情况下,一旦客户下调回收价格,企业只能被动吞下成本倒挂的苦果。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实际回收量为65.4万吨,同比增长5%,其中回收的磷酸铁锂电池及废料达到40万吨,占比继续提升至61.2%,三元锂电池及废料为24.3万吨。
不难看出,回收规模虽在扩大,但价格持续下行已成更致命的变量。对企业而言,量的增长远不及价的下跌来得刺痛。
困境之后,路在何方?
海外溃败、国内承压,都能说明电池回收并非想象中的印钞机,它是一门高度依赖原材料价格曲线、需要重资产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的制造业生意。
当锂价滑落、退役电池仍未集中释放、政策红利又未完全兑现,留给企业的就只剩账本和现实。
对于这个产业来说,市场热度是一回事,现金流安全是另一回事。讲故事容易,把回收真正变成持续盈利的产业闭环,还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阶段。
一方面,回收企业的盈利模型对原材料价格高度敏感,锂、镍、钴价格一旦波动过大,利润空间瞬间归零,甚至变成负资产。原材料不再贵如油的时代,靠倒卖资源套利的模式已走到尽头。
另一方面,等电池退役的路径显然太慢。当前退役电池以梯次利用为主,真正进入再生体系的量远低于预期,导致产能空转、库存堆积。想靠规模撬动效益,还需要更精细的库存管理和上游锁量能力。
此外,政策支持虽在持续加码,但兑现周期与市场预期存在错位。无论是补贴还是绿证,落地难度都要求企业有更长的资金耐力与更清晰的产业协同战略。
在此局面下,其中企业必须把回收环节做深做细,从拆解、提炼,到材料标准化再利用,每一环都要提升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稳定性。
实际上,一些企业已经在探索闭环路径,如与正极材料、整车、储能企业共建前后端一体化方案,实现回收、材料再造、再制造之间的协同闭环;也有玩家转向第三方运营平台角色,为整车厂、电池厂提供“回收-检测-溯源-再利用”服务,靠技术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获取稳定收入。
电池回收赛道的入场资格,正在从入局速度变成精细运营能力。在行业真正迎来收获春天之前,必然会经历漫长而艰难的寒冷冬季。
人们不得不重新追问这门被寄予厚望的生意,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困境?
原文标题:吹了多年的电池回收,怎么还是难赚钱?
-
四大关键领域确保新能源汽车电池全流程质量管理2025-10-14
-
70GWh!楚能新能源新生产基地落户襄阳2025-10-13
-
固态锂电池领域又一重大突破,中国新能源又要起飞了?2025-10-09
-
10天内加注150GWh,楚能新能源的大产能战略剑指何方?2025-10-09
-
楚能新能源宜昌80GWh全新一代锂电池项目正式开工!2025-09-27
-
A股熟悉的肌肉记忆,新能源成为新主线2025-09-17
-
A股重新抱团新能源2025-09-17
-
湖北2.2GW新能源项目名单公布,10个构网型储能项目!2025-09-17
-
楚能新能源又签战略合作协议!2025-08-29
-
TüV莱茵成功举办新能源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会,《2025充换电白皮书》正式发布2025-08-27
-
超30GWh!楚能新能源又获大订单2025-08-26
-
宁德时代锂矿停产背后:反内卷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新变局2025-08-22
-
超百亿!楚能新能源下发采购大订单2025-08-22
-
董事长出席,楚能新能源又下发采购订单!2025-08-22
-
特斯拉43亿钦定LG新能源,韩企华丽逆转?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