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比亚迪的三次“反常理”豪赌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07-09 15:02:49
热度:5

2025年07月09日关于比亚迪的三次“反常理”豪赌的最新消息: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72.555GWh,市场为之高呼的旧史犹在眼前,新的吉尼斯纪录已经诞生。2025年前6个月,比亚迪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突破

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72.555GWh,市场为之高呼的旧史犹在眼前,新的吉尼斯纪录已经诞生。

2025年前6个月,比亚迪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突破134GWh,同比增长85%。在上半年214.6万辆新车销售的助攻下,比亚迪电池王者的含金量还在持续提高。

在行业洗牌的背景下,比亚迪这艘巨舰为何能持续斩获巨大装机量?答案在于它敢于下注的“反常理”豪赌。

“反常理”的第一次押注

五年前,行业专家们纷纷预言三元锂电池主导的技术路线,其中不乏龙头厂商宁德时代。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被视为未来主流方向,高镍化路线成为彼时电池厂商的普遍选择。

然而,比亚迪却选择了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大规模投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当2018年国内三元锂电池装机占比已经超过60%,而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其电池装机中占比已经达到70%以上。

在当年业内高管眼中,比亚迪这条路过于危险“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天花板就在那里,这条路很难走通!” 曾有一位知名分析专家如此断言。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优势太过明显,行业对其趋之若鹜。

但比亚迪看中了藏在铁锂里的另一特性安全与成本。

在新能源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用户驱动过程中,“自燃”“成本高”等痛点爆发。磷酸铁锂热稳定性更好、资源更廉价的优势凸显。在能量密度难以继续向上,比亚迪在体积密度上下功夫。

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技术将体积利用率提高50%,度电成本下降30%,彻底激活市场。 当比亚迪用针刺实验展示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后,市场愿意为其买单。

这个战略转移带来了行业变局2023年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中占比超过60%,比亚迪借势将市场份额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反专业”的第二次豪赌

即使技术路线的豪赌如果失败,比亚迪仍有卷土重来的底气。那就是广为人知的垂直整合,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也可以称之为“全栈自研”。

当年,特斯拉为代表的国际品牌纷纷提出拆解车企结构,走专业化分工道路,但比亚迪仍然选择垂直整合模式,甚至一度被业内讽刺为“封闭的产业链模式”。

那么,对技术偏执的王传福,为何要比亚迪在电池上也坚持垂直整合?

因为电池技术突破需要应用场景和数据反哺。 在2017年,比亚迪研发出刀片电池,正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急剧攀升阶段。而电池作为核心部件,需匹配整车高度定制化的空间及电控系统需求,而“市场上找不到任何一家供应商能满足我们提出的定制化电池参数要求。”

既然外边买不到,那就自己上手搞吧。

垂直整合这么一搞,也让比亚迪在电池上抢尽先机。以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为例,比亚迪自供电池比例达到90%,产品研发节奏由过去的平均22个月压缩至13个月。当其他企业还在向供应商提需求时,比亚迪已经完成电池与系统测试同步。这样的节奏将新品研发周期大幅压缩。

刀片电池的成本下降,得益于比亚迪在车用场景的快速迭代和规模化应用。比亚迪动力电池系统成本中,电芯成本占比压缩至仅35%,而行业平均值仍高于50%——这意味着比亚迪电池在整车成本结构中占比更低,整车利润率空间被彻底打开。

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比亚迪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为23.94%,远超特斯拉(17.9%)和小米汽车(18.5%),甚至接近传统豪华品牌BBA(约20%-25%)的水平。这还是比亚迪靠低价格的车型走量的结果。

这也证明,其“反专业”的第二次豪赌,又赢了。

“反规模”的第三次对弈

在车用场景的路子走通后,搞储能则是水到渠成。

2021年,当多数电池企业还在集中资源争夺新能源车市场空间的时候,比亚迪已经对储能业务展开超强布局。

市场分析人士曾质疑,储能市场回报周期长,不适合作为企业重要营收支撑。但据接近比亚迪的人士表示,“内部项目负责人判断的是,储能市场不需要渐进式的培育期,即将迎来指数级爆发。”

比亚迪布局储能的逻辑基于清晰的规模计算到2030年全球储能需求预计将飙升至约每年1000GWh。国内市场占全球约40%的规模——这几乎与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相当。

因此,比亚迪在储能市场的早期卡位相当于提前锁定了下一个GWh级别的超级赛道。

比亚迪的储能战略极为激进,将传统动力电池产能直接转产储能产品线比例突破25%。其“电池即服务”模式快速在商业储能项目中落地,并迅速形成规模。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规模好成本优势也助力比亚迪在2024年大型储能系统中标取得优势——中标价低于市场平均水平8%-15%,毛利率仍保持22%以上。

数据显示,2024年的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方面,比亚迪以27GWh的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市场份额9%;国内系统集成份额方面,比亚迪位列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商装机量前五。

对多数企业而言,产能过剩背景下,谁能快速降低制造成本、解决安全痛点、提升技术壁垒,谁就能在下一个周期中存活下来。

每一次技术路线的分岔口,都要有重金押注的能力与勇气。

三场“反常理”的豪赌背后,是比亚迪对行业本质的清醒认知在技术路线上,看到终端用户对安全与成本的极致诉求;在制造模式中,认知到全链条数据反哺的研发优势;在产能策略中,抢先锚定下一个千亿级赛道。

如今的比亚迪看似成为赢家,但下一次“行业分岔口”再次来临之时,是否仍有另一家企业有胆量做出“反常理”却正确的选择?

中国的电池战场上,每一次技术革命的窗口都是企业押注底牌的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