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比亚迪:储能No.2的突围战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03-27 16:02:00
热度:5

2025年03月27日关于比亚迪:储能No.2的突围战的最新消息:宁王未倒,追兵已近;体量已成,胜负未决。撰文 |宏海出品 | 零碳知识局2008年,比亚迪提出了“太阳能+储能+电动车”的绿色梦想,开始布局光伏和储能。彼时

宁王未倒,追兵已近;体量已成,胜负未决。

撰文 |宏海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2008年,比亚迪提出了“太阳能+储能+电动车”的绿色梦想,开始布局光伏和储能。彼时其推出了“铁电池”(即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率先将其应用于兆瓦级储能电站,成为国内较早进入电池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

3年后,比亚迪就已经开始向美国出口首批集装箱式储能系统,正式敲开了北美市场的大门,2014年前后,比亚迪储能业务开始在全球遍地开花,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是分布国家日益增多,这也为其储能业务后来的规模扩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虽然起步早,但是比亚迪真正把储能业务做成出口拳头产品,还仅仅是近几年的事。

近几年,全球储能需求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期。无论是中国、欧洲,还是北美、中东,新型储能装机都在迅猛攀升。

根据行业数据,2023年比亚迪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28.4GWh,较上一年激增一倍有余,累计出货量突破40GWh,规模仅次于宁德时代,在全球市场占据约15%的份额。

进入2025年,比亚迪储能业务捷报连连。

先是开年拿下当时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合同——沙特电力公司12.5GWh储能项目;不到一个月后,又宣布与Greenvolt Power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波兰开发1.6GWh电池储能系统(BESS)项目。

可以看出,沙特、智利、波兰等国家的超大订单,也正在把比亚迪储能推向全球“C位”。

实际上,作为全球电池及储能市场的头部玩家,比亚迪储能业务已经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并稳居第一阵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独门绝技

现阶段,国际储能电池市场已形成以“A(远景动力)B(比亚迪)C(宁德时代)”为主导的新三强格局。

“ABC”合计占据全球六成左右的市场份额,呈现出“一超两强”的竞争态势宁德时代一骑绝尘,比亚迪和远景动力紧随其后。

而连续多年保持全球储能市场出货量第二的地位,也导致业内常将其与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进行比较。

就在前不久,宁德时代就公布了其2024年业绩报告,其实现营业收入3620.13亿元,出现十年以来首次年度营收下滑的局面,降幅达到9.7%;全年净利润达到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

就在宁德时代年报发布不久后,比亚迪就发布了其2024年年报业绩报告。

根据报告显示,比亚迪全年营收实现7771余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0%,其中海外收入达2219亿元,占比近三成;归母净利润实现约4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厚重的文件里,不仅有新能源汽车销量425万辆、营收超7700亿元的大新闻,也藏着一份“没有单列”的储能成绩单。

作为储能出货量全球第二的玩家,比亚迪虽然不在财报中“高调炫耀”其储能成绩,但通过项目案例与技术更新,依然不难看出其在储能赛道上的布局与进击。

从往年比亚迪储能电池出货量的倍增和储能系统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储能业务已经成为比亚迪新的增长引擎。

截至2024年底,比亚迪储能产品和服务已延伸至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项目超过360个,累计超过75GWh储能系统投入商业运行。

在2024年全年,比亚迪储能业务实现了诸多里程碑式项目的交付。

例如,单体容量500MW/2600MWh的全球最大独立储能电站、300MW/1200MWh的国内最大“风光火储氢”一体化项目,以及多个100MW级别的特殊环境储能项目。

这些数据和案例不仅是比亚迪储能版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实例,更是其储能业务正快速走向台前的证明。

比亚迪年报指出,其在电源侧储能(发电侧调峰调频)、电网侧储能(变电站调节)、工商业储能以及家庭储能等领域全面发力,比亚迪储能已实现应用场景的全面覆盖。

据了解,比亚迪已经实现了储能产品线横跨大储到户储,涵盖从大型电网级集装箱系统到家庭壁挂式电池的完整矩阵,能够满足不同功率规模和应用场景的需求。

从技术与产品层面看,基于其自研的“刀片电池”,比亚迪开发了模块化、集装箱化的储能系统产品线,如BYD Cube系列(即“魔方储能系统”)等。

这些储能系统在年报中未直接列明型号,但从项目披露可见,比亚迪正在推广其CTS(Cell to System,电芯直接到系统)架构。

根据比亚迪介绍,这种架构利用超薄刀片电池的形态优势,可以实现更高的空间利用率(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至33%以上),同时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系统结构,提升能量密度与运维效率。

“电芯自产+高集成系统”的模式,提高了比亚迪在储能产品上的成本控制与交付效率,并在多个大型项目中得到应用验证。

此外,年报中还表示,比亚迪钠离子技术方面已实现200Ah电芯试产、循环寿命超万次,具备实际系统落地能力。这在年报中虽只是一句带过,但足以说明其下一阶段在大储与中温场景的技术前沿部署。

另外,年报也提及比亚迪正推动光伏、储能和新能源交通等业务协同发展,试图构建“发电—储能—用电”一体化生态,强化其“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市场定位。

虽然在年报中没有明文列出营收占比,但通过项目线索和布局成果可以感知其储能业务成长的惊人速度。

不过,在这份成绩单背后,仍藏着一些亟需解决的挑战。

追赶者也是被追赶者

从外部看,虽然相比比亚迪的大幅增长,2024年宁德时代营收出现十年以来首次年度营收下滑的局面,但是比亚迪与其差距依然十分大。

当前宁德时代稳坐储能行业“头把交椅”,2024年出货量达93GWh,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6%。比亚迪则维持在15%左右,规模差距明显。

根据业内权威机构披露,宁德时代在全球市场占据约36.5%的份额,领先第二名约23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其他玩家共享剩余六成市场。

除了“比上不足”,比亚迪比下也面临着追赶压力。在年报发布的这一时点,行业竞争格局暗流涌动,作为行业“老二”,比亚迪既坐拥规模优势,也面临追兵紧逼——例如亿纬锂能在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上后来居上,一度超越比亚迪跃居行业第二。

从内部看,比亚迪年报中储能业务没有单列营收,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该业务“尚未成为其主要引擎”。比亚迪没有披露储能业务的营收或利润,说明其在财务体系中仍处于“增长性项目”而非“现金牛”的阶段,未来能否转化为估值支撑点尚存疑。

从技术和产品看,目前314Ah大电芯呈现出标准趋势,刀片电池不一定适配所有储能场景,相比之下,CATL和派能采用的更标准化储能电芯在大储市场更被广泛接受。

此外,还有出口模式、政策变化、智能化调度等多种挑战。

比亚迪在储能业务中的一大特色,是其垂直整合模式。从原材料、电芯制造到储能系统输出,形成了完整的一体化链条。

比亚迪的垂直一体化在有成本可控、研发协同、交付高效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

一方面,庞大的电池产能既要满足汽车主业,也要兼顾储能业务,资源如何调配需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全链路自研也意味着一旦出现质量或系统问题,影响范围可能更大,容错率降低。

此外,比亚迪偏好整套系统解决方案输出,这使得其在与大型电力企业合作中更具优势,但对一些只采购部分模块、习惯自由搭配的系统集成商来说,灵活性可能受限。

当前市场尚处上升期,这一问题尚不突出,未来若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比亚迪能否会开放部分组件销售,也值得观察。

总的来看,垂直整合虽然是比亚迪的核心优势能力,也是其又快又稳的基础。但这一模式也对要求其有着更高的组织效率、产品稳定性和市场适配能力。

作为整车企业,比亚迪确实拥有电池、制造和交付体系三位一体的优势,也在多项目中成功展现“储能速度”。但储能行业早已不是“交付即胜利”的阶段,在软件、灵活性、本地服务、技术多元等方向,比亚迪仍需补课。

储能是长跑,不是短打。未来,比亚迪储能不仅要守住第二,更要补全打法上的短板,勇追第一。

只有当储能业务能与动力电池一样,既有硬件,又有生态;既能交付,更能赋能,那时候,比亚迪储能才算真正“长成了”。

原文标题:比亚迪储能No.2的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