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宁德时代、海辰储能激战“黄金电芯”赛道,尺寸进入“毫米之争”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06-16 17:00:18
热度:6

2025年06月16日关于宁德时代、海辰储能激战“黄金电芯”赛道,尺寸进入“毫米之争”的最新消息:新秀海辰储能抢跑之下,宁德时代提前启动587Ah电芯按钮。©图源|盐图库文|王宁编辑|杨倩来源|储能严究院过去三年,中国储能行业经历了从0到1的爆发式增长,储能电芯亦完成280Ah

新秀海辰储能抢跑之下,

宁德时代提前启动587Ah电芯按钮。

©图源|盐图库

文|王宁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过去三年,中国储能行业经历了从0到1的爆发式增长,储能电芯亦完成280Ah到314Ah两代产品迭代。

当第三代电芯向超大容量演进,一场关于标准定义权的争夺战正在上演——各大厂商密集发布新品,而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围绕587Ah电芯的角力,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01

政策转向下的行业逻辑重构

136号文件出台后,中国储能市场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政策驱动转向“经济性”主导。储能产品的核心价值,已演变为助力电力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工具。在此背景下,大容量电芯的竞争不再是“性能堆砌”,而是围绕度电成本的系统化优化——没有“六边形战士”,只有精准匹配经济性的技术路径。

近日,有媒体报道《宁德时代硬刚阳光电源》,似乎第三代电芯定义权的争夺战已经摆上了台面。作为曾与宁德时代共同定义314Ah电芯标准的系统集成商,阳光电源如今携手欣旺达等第二梯队电芯企业主推684Ah产品;而以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为代表的专业电芯厂商则聚焦587Ah赛道。

在刚刚落幕的宁德时代“587电池技术日”上,其进一步披露产品技术细节。事实上,海辰储能已于4月抢先发布∞Cell 587Ah电芯,这一动作直接触动了宁王敏感的神经,促使其调整市场节奏,提前启动587Ah产品的营销推广计划。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储能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第三代电芯的技术路线选择不仅关乎企业市场份额,更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02

587Ah赛道的“同”与“异”

宁德时代和海辰储能的587Ah电芯,虽然有相同的标称容量,但也并非是两款完全一样、可以相互替换的产品。

一是共识之下的技术默契

•边界共识海辰587Ah的开发基于五重技术边界体系20尺标准集装箱的尺寸约束、50吨海运重量限制、1500V电压平台规范,以及系统结构兼容性和LFP电化学体系的性能平衡。宁德时代随后亦从相同维度论证587Ah为“最优解”,体现了双方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底层共识。

•工艺选择宁德与海辰都选择了最成熟的卷绕工艺,而非其他大容量电芯厂商普遍采用的叠片工艺;卷绕工艺在工艺成熟度、制造效率、品质优率上都远远超过目前的叠片工艺,可谓是工艺相同。

•系统集成两家都基于587Ah配套推出6.25MWh系统产品,相同的4列8簇的系统架构,相同基于8x6.25即50MWh整站单元布局,可谓是集成相同。

二是毫米之差的技术分野

尽管两款电芯开发逻辑与标称容量相同,但尺寸参数呈现细微差异宁德时代587Ah尺寸为73.05×274.6×218.1mm,海辰∞Cell587Ah为73.5×286.0×216.3mm,其中宽度相差约12mm,直接导致体积能量密度的分化——宁德达434Wh/L,海辰为415Wh/L。

•能量密度的成本权衡宁德434Wh/L的高密度表现,依托超高压实正负极材料设计。此类材料对工艺合成精度与原材料纯度要求更高,而正负极材料占电芯BOM成本超50%,直接推高原材料成本。从宁德技术日披露的“最优堆积密度设计”与“扩散自适应负极”来看,其本质是通过材料压实密度提升能量密度,却不可避免带来成本上升。

•循环寿命的技术取舍高压实设计压缩了电芯注液空间。测算显示,434Wh/L体系较415Wh/L注液量减少约10%,导致注液系数无法满足10000次以上循环需求。这一推断在寿命数据中得到验证海辰587Ah标称10000次循环,宁德587Ah则为8000次。即便通过低耗电解液或补锂技术优化,仍需增加BOM成本,形成“性能提升-成本上升”的悖论。

•系统设计的空间分配在系统设计、可制造性、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应该给电芯最大的尺寸空间;未来化学体系的升级可以直接复用,快速提升20尺标准系统至6.5MWh以上能量,避免电芯和系统的重新开模、量产线改造的成本浪费。

上述差异的本质,是技术路线对“能量密度-成本-寿命”的不同权衡宁德选择以材料创新突破密度上限,海辰则通过成熟体系平衡综合性能。这种分野,恰恰折射出第三代储能电芯在“经济性”新逻辑下的技术博弈。

03

经济性视角下的底层博弈

回到“经济性”这个行业新底层逻辑来看,极致“堆料”的化学体系虽能提升能量密度,却会直接推高电芯的BOM成本;同时,8000次循环寿命在未来高频储能调用场景中,难以满足“光储同寿”的运营需求。而选择能量密度415Wh/L这个更成熟的体系,却能实现能效、循环等性能的平衡,更能提高综合度电成本的竞争力。

宁德和海辰这一对“587兄弟”的选择,实则为434Wh/L和415Wh/L的能量密度之选、成本效率之选、全生命周期可调用率之选。

尺寸虽小,大有可为。透过尺寸看本质,到底是宁德的“黄金平衡术”更胜一筹,还是海辰的“黄金尺寸”更加匹配储能行业的需求?哪款587Ah电池能成为第三代储能电池的黄金标准?

答案仍需交由市场来评判——谁能更精准地把握经济性本质,谁就能在储能产业迭代浪潮中占据先机。

原文标题:宁德时代、海辰储能激战“黄金电芯”赛道,尺寸进入“毫米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