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海外储能爆单导致人才奇缺,百万年薪都不在话下……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10-22 15:01:07
热度:1

2025年10月22日关于海外储能爆单导致人才奇缺,百万年薪都不在话下……的最新消息:新能源卷,新能源职场更卷,但是,海外储能爆单改变了一切。现在,对于拥有全球化背景的储能人来说,百万年薪不是梦。南华早报记者何慧峰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每当约翰·杨

新能源卷,新能源职场更卷,但是,海外储能爆单改变了一切。现在,对于拥有全球化背景的储能人来说,百万年薪不是梦。南华早报记者何慧峰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

每当约翰·杨打开招聘网站,他的屏幕上就会弹出无数海外储能岗位——从阿联酋到西班牙,从澳大利亚到南美,几乎每一家活跃的中国储能公司都在招人。

“找工作从来没这么容易过,”这位深圳储能企业的泰国总监笑着说,“唯一担心的是,这个职位能不能撑过明年。”

杨的经历折射出当下一个鲜明的现象海外储能订单的爆发式增长,正带动中国企业加速“出海”。

《中国能源报》援引中国储能产业联盟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拿下近200个海外项目,总计186GWh,同比增长超过220%。其中,中东、澳大利亚和欧洲贡献了超过57%的订单,而受关税与政策壁垒影响的美国市场仅占3%左右。

东吴证券预计,今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将增长约60%,达到521GWh;全球装机容量未来十年仍将维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市场机遇,更是一次产业版图的重塑。

杨的经历折射出一个更宏大的行业趋势中国储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海,在爆发的海外需求中,努力确立全球领先地位。而随着“储能爆单”席卷全球,职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与泡沫。

01

爆单时代中国储能企业拿下186GWh海外订单

《中国能源报》援引中国储能产业联盟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共获得近200个海外订单,总计186 GWh,同比增长超过220%。在这些订单中,中东、澳大利亚和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合计贡献了57%以上的需求。美国市场由于受到关税与监管障碍的限制,仅贡献5.34 GWh,占比不足3%。

订单的井喷反映出海外能源转型的急迫节奏。中东地区正借助超低电价和新能源政策布局大规模光储项目;澳大利亚的电力市场改革为分布式储能打开空间;而欧洲在俄乌冲突后的能源危机中,将储能视为能源安全的关键支点。

东吴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预计将增长60%,达到521GWh。而《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业内人士称,主要制造商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产能利用率由去年的35%跃升至80%以上,“一度停摆的电芯工厂已经重新启动,工人开始加班加点。”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储能市场也迎来反弹。国家能源局上月发布的《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增储能装机180GW,主要以锂离子电池系统为主,预计将吸引约2500亿元人民币(约合320亿美元)的投资。

国内外双循环的共振,使得整个储能产业链进入“高温区”。

02

人才稀缺百万年薪、全球争夺战来自猎聘网

储能“出海潮”的直接结果,是全球化人才的全面紧缺。

在猎聘、拉勾等平台上,“海外储能总监”“区域项目开发负责人”等职位频繁出现,年薪百万已成常态。某上市公司为欧洲业务发展主管开出150万元年薪;天能电池为欧洲总经理提供120万元以上待遇;部分项目型岗位甚至另附绩效分红与股权激励。

资深猎头Emily Luo表示,储能企业海外扩张的职位需求激增,从法务、财务、市场,到项目开发、EPC、售后服务,都在“疯狂抢人”。她估算,仅过去一年,储能行业海外高管岗位数量增长了三倍。

但在这股热潮背后,也潜藏着焦虑。“海外扩张的根源其实是国内市场过剩。”罗说,“去年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可能是需求量的两倍,企业被迫往外走。”

杨先生也认同“出口订单短期能消化库存,但无法根治结构性过剩。”

03

结构性风险价格战与“虚假繁荣”

当前的“爆单”背后,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稳住局面。“领先企业依靠资本、品牌和服务体系,在海外站稳脚跟;但中小企业只能靠价格厮杀。”约翰杨表示。

一些厂商以极低报价签下长期项目合同,甚至为地方工业园或小企业提供长达15年的运维服务。“一旦现金流断裂,项目就会崩溃,设备闲置,无人维护。”

这种短视行为,正在损害“中国制造”的国际信誉。“储能不是一次性买卖,它需要稳定、长期的运营支撑。”杨强调,“系统寿命是10到20年,但很多中小厂商只卖硬件,靠出口退税赚钱。”

Emily Luo指出,目前能在海外提供“端到端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中国储能公司不到10%。“大多数企业不了解当地合规要求,也没有建立服务网络。”她说,“在部分新兴市场,设备送到后就没人跟进。”

04

海外储能职场新热点数据中心与AI

尽管存在风险,海外扩张的势头仍难以遏制。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预测,到2034年全球对电池储能系统的新增投资将达1.2万亿美元,用于支撑5900 GW的新增风电和光伏项目。

更重要的是,新的增长引擎正在形成——AI数据中心。据爱建证券预测,每个100 MW的数据中心需配置450~800 MWh的储能容量,以保障电力连续性和削峰填谷。到2030年,与数据中心相关的储能需求预计每年将增长80%以上。

换言之,储能的“第二条增长曲线”正在成形。除了能源转型,它将深度嵌入AI基础设施体系——成为数字经济的“电力缓冲器”。

05

成为全球化储能人才,需要做什么

面对全球化扩张与产业转折,储能从业者该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Emily Luo认为,未来储能人才的核心能力,不再是单纯的“懂电池”,而是“懂系统、懂市场、懂跨文化管理”。

她总结了三类最受欢迎的技能组合

跨学科技术背景—— 兼具电化学、电力系统与数字化能力,能理解储能与电网、AI、数据中心的耦合逻辑;

本地化运营能力—— 熟悉海外法规、认证与商业文化,能构建当地供应链与服务网络;

项目管理与金融能力—— 了解项目融资(PF)、EPC执行、碳资产与长周期收益模型。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正在加快海外人才培养。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科华数据等头部企业纷纷在欧洲、东南亚、中东设立本地团队,招聘当地工程师与市场经理,实现“在地化服务”。

“未来五年,储能行业最稀缺的人才将是能‘连接中外’的复合型管理者,”杨说,“他们既能讲技术,也能讲商业。”

尽管市场充满乐观,但业内并不盲目。“储能行业的兴衰周期,往往只需两年,”杨感叹道,“从建设到产能过剩,也不过如此。”

他预计,随着2025年国内扩产潮全面释放,价格战将卷土重来。“如果企业只盯出口而不改善产品结构和服务体系,‘爆单’很快会变成‘爆雷’。”

然而,从长远看,储能仍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柱。无论是AI时代的电力保障,还是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调度,储能系统的战略地位已经确立。

这场“出海竞赛”,考验的不仅是设备、资本和政策,更是组织的全球化能力与人才的成长速度。

“储能的未来,不在于谁跑得快,而在于谁能活得久,”杨先生说。

(赶碳号综合自南华早报、伍德麦肯兹、路透等)

原文标题:海外储能爆单导致人才奇缺,百万年薪都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