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锂电网 > 焦点新闻 > 中国将投入60亿,涉及宁德、比亚迪等6家企业

中国将投入60亿,涉及宁德、比亚迪等6家企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30 10:00:27   浏览次数:1435
核心提示:2024年05月30日关于中国将投入60亿,涉及宁德、比亚迪等6家企业的最新消息:来自中国日报的消息显示,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报道称,多位知情人士确认,此项


来自中国日报的消息显示,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报道称,多位知情人士确认,此项行业内史无前例的项目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据悉,该项目经过严格筛选后,最后具体分为七大项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

 

受此消息影响,今日(5月29日)固态电池概念尾盘拉升,金龙羽直线涨停,翔丰华大涨10%,东方锆业、德福科技、上海洗霸、三祥新材等快速跟涨。

全球固态电池市场一片火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日报的消息中,这笔可能会投入的60亿元,是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而非半固态。同时,可能获得研发支持的六家企业有电池企业,也有车企,显然是想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力量共同加速推进全固态电池的研发。

先一览这六家企业目前在固态电池方面的进展,也可一窥为什么是这六家企业可能会获得支持。

宁德时代:布局的是硫化物路线,预计2027年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

4月28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CIBF2024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表示,如果用技术和制造成熟度作为评价体系(以1-9打分),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研发目前处于4分的水平。

吴凯称,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到2027年达到7-8分的水平,意味着届时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但大批量生产仍然会面临成本等问题。

此外,宁德时代于2023年4月发布了凝聚态电池。该电池采用半固态的胶质电解液,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

比亚迪:目前未发布固态电池相关产品,但固态电池专利数最多。

2022年11月,有消息称,比亚迪全固态锂电池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牵头实施。今年的消息则是: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试装全固态锂电池,2026年将发布搭载全固态锂电池的新纯电平台和车型。

一汽:目前已研发出10Ah级的全固态电池,电池能量密度达320Wh/kg。去年12月,一汽牵头东风汽车、长安汽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赣锋锂业等27家企业组建的“固态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在深圳成立,进行全固态电池从电芯到整车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布局。

上汽:5月24日,上汽集团宣布,全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2027年实现装车量交付。据了解,上汽集团的全固态电池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打造,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能够超过75Ah。

卫蓝新能源:混合固液360Wh/kg超高能量密度电池已应用于蔚来汽车,在储能和小动力领域也已经和众多知名企业达成合作/供货。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消息,今年1-4月,我国半固态电池实现装车,装车量1138.8MWh,配套电池企业仅卫蓝新能源一家企业。

吉利:去年1月10日,吉利方面公开招标智行科创固态电池实验室设计建设项目,内容涉及固态电池实验室设计及建设等。文件显示,此次项目招标人为浙江绿色智行科创有限公司。

同时,1月有吉利汽车内部人士表示,对于固态电池的布局,公司不仅与卫蓝新能源建立了投资合作关系,还专门成立了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正在与多家动力电池厂商开展联合试验。

整体来看,上述六家企业目前固态电池研发进展不一,仅卫蓝新能源一家半固态电池实现了装车,2026年和2027年这两年内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上汽的全固态电池或将实现量产。

此外,5月17日,国轩高科也发布了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该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单次充电续航可达1000公里。据悉,国轩高科保守预计2027年将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上车实验,2030年实现量产。

广汽全固态动力电池实现了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预计于2026年装车搭载于昊铂车型。

硫化物路线进展较快

目前固态电池主流的3条技术路线为:氧化物路线、硫化物路线、聚合物路线。其中,硫化物路线进展较快,率先量产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宁德时代、丰田、LG新能源、三星SDI、Solid Power等企业都选择了该路线的全固态电池电解质,正在你追我赶实现量产。

丰田计划2027至2028年使全固态电池进入实用化阶段;LG新能源计划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三星SDI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投入量产,能量密度可达900Wh/L。

综合而言,三条路线都是不十全十美的,目前还有很多基本的科学问题待解决,如大多数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扩散速率与液态电解质存在数量级差异、固固界面难以始终保持良好接触等。而在突破这些科技问题后,更难的挑战是产业化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到,尽管全固态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电动汽车真正意义上的高比能、高安全电池技术,但要想取代锂电池,成为市场主流,路漫漫兮。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今年1月的行业大会上表示:“就算是全固态电池搞出来,就算是2030年产业化,要想替代液态锂离子电池50%市场份额,至少需要二十到三十年。”

欧阳明高指出,目前国内发展全固态电池产业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具有跨学科的特性、技术门槛极高,包括材料界面、工艺、产业链、设备等。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材料的研发范式,将大幅度加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速度,会对2030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突破增加了确定性。

 
关键词: 新能源 电池 固态

[ 锂电网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走出车辆设计的误区,降低对车载电池能量密度的期望 可提高十倍蓄电能力的硅基锂电池,何时装车?
为什么新能源车型是自动驾驶的最佳载体?电动车为何不用镍铬电池? 只需“一个简单的步骤”就能增加电池储能资源
推荐锂电网
点击排行

 
 
新能源网 | 锂电网 | 智能网 | 环保设备网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