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储能“虚火过旺”?又一权威专家“泼冷水”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3-09-20 20:03:31
热度:104

储能“虚火过旺”?又一权威专家“泼冷水”文/杨倩来源/储能严究院“储能不是万能的!”“一股脑地凭概念出发,‘风光配储’肯

文/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储能不是万能的!”

“一股脑地凭概念出发,‘风光配储’肯定不是正确的路径。”

针对储能行业火热的发展态势,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抛出了上述犀利言论。

2017年,中国光伏新增累计并网容量超过130GW,从0到首次突破100GW大关,用了近20年。如果说光伏产业是缓慢爬坡,电化学储能却几乎是一夜爆发。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GW。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约8.63GW,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韦伯咨询预计,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00GW。

储能产业的疯狂与产能过剩已是行业内的共识。光是从跨界储能的玩家就可见一斑,从光伏、风电,到服装、家电、白酒等不一而足,有些企业甚至为了蹭上储能的概念而火速改名变身。

据不完全统计,无论还是电芯还是储能系统的计划产能,均严重过剩,远超市场需求数倍。

即便如此,资本和新玩家依然蜂拥而入,唯恐被时代抛下。由此,储能行业洗牌前夜乱象频出,引起刘吉臻等业界专家的担忧。

01储能只是杯水车薪?

9月16日,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在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指出,2022年底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45GW,年增长率80%,其中锂离子电池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他认为,这个数字其实“微不足道”。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显示,2022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3.37TW。英国能源智库Ember《2023年全球电力评论》报告则称,2022年全球发电量为3444TWh,风力和太阳能占比达到了创纪录的12%。

「储能严究院」粗略计算发现,若与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发电量相比,新型储能实际上仅占比1.3%、0.001%,正如刘吉臻所言,“处于萌芽状态”,“在电力系统大规模新能源的消纳过程中,新型储能基本上没发挥显著作用,相当于弄了几个矿泉水桶装长江水”。

刘吉臻表示,储能被寄予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的厚望,以沙戈荒基地为例,电化学储能配比是需要的,但是要搞清楚配多少、怎么用。事实上,关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是否一定要依赖新型储能,根本经过严格论证。关于投资规模、运营成本,更是有待深入探讨。

基于此,刘吉臻认为,对储能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储能不是万能的,将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储能要发挥作用,但是十分有限。真正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源网荷”,即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形成“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的动态新型电力系统。

刘吉臻甚至表示,自己不大赞同将“源网荷储”相提并论的说法,“储”被充电的时候是“荷”,放电时是“源”,“源网荷”就够了。

△内蒙古某储能电站。摄影:杨倩

此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郑耀东也表达了类似见解,他指出,储能只是一种调节手段,与三足鼎立的“源、网、荷”体量差距悬殊且无法消除,永远不会成为电力系统的第四只脚。

郑耀东举例称,以新疆为例,该地新能源利用率从2016年的63%到目前的96%以上,依靠的并非是储能,而是调度管理优化。2022年新疆电化学储能累计放电量为360.2万千瓦时,仅占该地新能源累计发电总量的0.0047%,表明储能远不足以支撑消纳。

02交易数据是储能的照妖镜

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下,储能不应只是一个UPS(不间断电源),必须要成为电网辅助服务,同时创造最优价值、实现盈利。但事实上,为了迎合强配政策,投资商成本居高不下,储能配而不用,几千万甚至上亿投资最终变成了一堆铁疙瘩,成为沉没资产。

新华财经8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作为国内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储能电站今年加速建设,总规模跃居全国第三,但该地区的中核汇能旗下一家储能电站投资4.2亿元,每月实际收益仅100多万元,远低于可研预期收益。盈利模式单一,面临亏损困境,这也是宁夏地区储能电站普遍的窘境。

对于此类“风光配储”,刘吉臻评论道,“这不是瞎胡闹么?”他表示,自己考察了不下5个调峰电站,运行数据很尴尬,基本没派上用场。“一股脑地凭概念出发,风光配储肯定不是正确路径。”

配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与14年前的“金太阳工程”如出一辙。2009年,原本希图拯救光伏企业于金融危机的“金太阳”国家补贴工程,反令行业扭曲、陷入危机。

当时,该政策对于光伏电站按照建成规模给予一次性70%的补贴,被称为光伏史上最强产业支持政策,结果却事与愿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低购高报的“李鬼”项目纷纷出现,抢先“占位”骗补。比如,有些项目只有外圈是光伏板,中间是黑玻璃,根本发不了电,三个月或者一年就报废了。

“发出的电不知道卖给谁、谁给钱、付多少电费。”当年金太阳工程参与者的“三连问”,如今仍然拷问着储能行业从业者,尤其是源网侧投资商。

某储能公司高管刘伟棋表示,在不合理补贴或激励机制下,行业早期鱼龙混淆的现象难以规避,市场的优胜劣汰之下,扎实做事情的企业和项目才会留存。储能最终要回归市场,用行政指令或特殊电价补贴机制来指挥,是不可持续的。

不过,好消息是,全国省份预计将在2025年之前完全进入电力现货交易市场,或将为储能深度参与市场交易提供温床。

刘吉臻也强调,要让储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像下一盘象棋一样,不是不喜欢“車、马、炮”,而是要通过调兵遣将下赢这盘棋,这才是行业所需的。

03储能寒冬将至?

在储能这一新兴行业趋于成熟之前,政策杂乱无序、行业乱象与野蛮生长似乎是必经之路。

“一些小企业攒几个人就可以搞一个储能公司,挖几名行业专家,对投资人讲个好故事,就能源源不断拿到融资。”一家Top 10储能企业高管钟铭说,有资本撑腰,它们的产品根本不用考虑利润,可以亏上两三年。但如果技术创新跟不上,成本不能持续下行,没有核心竞争力,资本总有烧完的一天,倒下就是必然的命运了。用做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来做储能,显然是缘木求鱼。

某东南部储能公司市场总监马骁对「储能严究院」表示,储能行业看似火热,其实寒冬的苗头已现,首当其冲的便是疯狂扩产的二三线小厂商。仅仅一年,储能行业就变了天,去年还供不应求,今年就已经大幅过剩、价格暴跌。这些三线品牌甚至面临着刚投产便降价、生产即亏损的窘境。

对此,钟铭对「储能严究院」表示,当前储能竞争非常残酷,行业极度内卷、产能极度过剩,只有头部企业可以活下来。企业必须通过持续创新来降低成本,通过产品创新和低廉价格来赢得更多市场。

钟铭认为,“成本要跑赢价格下降的速度,才能从市场上胜出。”储能行业的持续发展必将伴随价格下行,通过技术不断创新来实现降本增效、储能大规模应用。业界普遍预计,电芯0.5元/Wh根本就不是分水岭,未来还会跌穿地板价,度电成本0.1元或许并不遥远。

马骁对储能严究院分析称,光伏、风电起初也是千军万马混战,经过数十年大浪淘沙的洗牌后,最终剩下了几十家。“储能与光伏、风机行业将会呈现惊人相似的发展曲线,但储能洗牌周期可能更短,甚至一年一轮,因为储能产能爬坡更快、工程周期更紧凑,比光伏至少要短一倍以上。”

(刘伟棋、钟铭、马骁为化名)

       原文标题 : 储能“虚火过旺”?又一权威专家“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