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锂电网 > 焦点新闻 > 换电风云2022:政策春风先起,千亿赛道发令枪重新响起

换电风云2022:政策春风先起,千亿赛道发令枪重新响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21 14:00:13   浏览次数:84


02

缘起缘灭

既然换电有你说得这么好,那为什么会出现开篇所说的,海内外这个模式都经历了相当长的低谷期?

【1】曾被寄予厚望

自2009年国家推出“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电动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不过早期的电动车由于电池技术受限导致充电时间过长、续航短,对于用户来说很不友好,尤其商用车和出租车。另一方面,电池的成本高昂,导致电动车的购置成本远高于同级别燃油车,这同样制约着电动车的推广。彼时电池的短板是由材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改变。

综合权衡之后,换电模式自然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相对充模式,换电可以更好、更快缓解电动车痛点。事实上,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电动公交车均采用电池更换的模式。

所以我们也看到在电动车发展初期,国家电网首先在新能源车乘用车领域进行换电技术研究,提出“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从2009-2012年,国网相继完成相关技术储备和出租车换电试点。

此外,在2011年的电动汽车及充电装置、储能技术大会上,《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研究报告》受到业内热议。作为指导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的一份重要文件,报告同样确定了“换电为主、充换结合、多种形式、市场导向”的充电服务模式。

【2】陷入低谷期

但是短短几年之后,国网在充换电领域的经营思路就来了个“急转弯”,到2013年,国家电网对充换电的技术路线作出重大调整,提出“主导快充、兼顾慢充、引导换电、经济实用”。说是主导,其实基本上就是放弃了换电。

在国家政策层面,从2013开始,国家政策持续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不涉及对换电的支持,换电模式在政策层面遭受冷遇。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国家电网向社会资本开放充换电设施市场,随后星星充电、特来电等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充电市场迎来飞速发展,之后的数年,充电模式逐渐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换电之所以迅速败北,究其原因,主要存在投资成本高、换电车辆少、标准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

1) 投资成本高。相比充电桩几千到几万的投入,单个换电站建设成本超过200万,这还没加上备用电池,算下来每座换电站的投资都在数百万元人民币。更难的是,为了支撑换电车辆的正常运转,往往一个试点地区就需建立多座换电站形成换电网络;

2) 电池标准化不统一。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电动汽车电池包标准化程度低,尺寸差异大,难以共用换电站,就像当年的手机充电接口;

3) 换电车普及率低。首先是换电车辆少,当时整体电动车的基数都还比较小,更何况换电车俩,换电站利用效率低,增加了回本周期;其次是换电车型少,想要大规模推广换电模式,需要从整车设计的时候就以换电模式开发,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整车保有量,因此一定数量的整车厂参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4) 商业模式不完善。早期以Better Place和国家电网为代表的第三方,他们提出的换电商业化模式是自己采购动力电池,扮演“电池运营商”的角色。虽然对于消费者来说无需再支付购买电池的费用,能够大大降低购置成本,但对于整车企业来说,一旦接受这一方案,相当于丧失了对于新能源汽车最核心部分的掌控力,生产电动车只是为第三方做嫁衣,自然没有多少车企愿意响应。

总结一下,换电模式的“失败”,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和投资问题,而是商业模式、产业政策、行业生态、市场认可等多方面综合结果。

图5:2013-2016年充换电相关政策,资料来源:政府网站

3  
 

[ 锂电网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走出车辆设计的误区,降低对车载电池能量密度的期望 可提高十倍蓄电能力的硅基锂电池,何时装车?
为什么新能源车型是自动驾驶的最佳载体?电动车为何不用镍铬电池? 只需“一个简单的步骤”就能增加电池储能资源
推荐锂电网
点击排行

 
 
新能源网 | 锂电网 | 智能网 | 环保设备网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