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火热的固态电池赛道,亿纬锂能、先导智能、国轩高科等量产何时到来?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5-09-24 12:00:26
热度:1

2025年09月24日关于火热的固态电池赛道,亿纬锂能、先导智能、国轩高科等量产何时到来?的最新消息:【摘要】2025年9月的第1周,亿纬锂能、先导智能、国轩高科等企业纷纷透露公司固态电池新进展,随着沪指收复3800点,固态电池板块也迎来一波涨停潮。在产业政策与资本市场加持下,20

【摘要】2025年9月的第1周,亿纬锂能、先导智能、国轩高科等企业纷纷透露公司固态电池新进展,随着沪指收复3800点,固态电池板块也迎来一波涨停潮。

在产业政策与资本市场加持下,2025年上半年,多家头部设备企业披露的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已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70%-80%,设备企业正成为第一波固态电池红利获得者。

然而,离子传导通道不够明确、生产工艺复杂、安全控制未到位、大规模量产难度高仍是摆在固态电池厂商面前的四座大山,作为锂电池技术的终极形态,固态电池的量产之路又能否在2027年真正到来?

以下为正文

01产业催化

近期,固态电池掀起了资本市场的讨论热潮,这一起源于19世纪的概念正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加速走向现实。

9月3日,亿纬锂能官方宣布其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次日,先导智能在互动平台表示,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服务商,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

此外,赣锋锂业的固态电池已形成全链路布局,覆盖硫化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关键环节;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孚能科技预计今年年底建成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客户交付60Ah的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根据储能网统计,2025年以来,10余家中国上市车企、电池企业、设备供应企业披露了固态电池的开发进展或量产时间表,多家动力电池供应商均宣布了300Wh/kg左右的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技术,并将2027年定为了固态电池量产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其中,固态电池产业已有8家电池企业搭建了中试线,普遍规模在0.3GWh左右,涉及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头部企业。

与此同时,众企业不断探索新型电池材料并优化制造工艺,其中宁德时代加大对硫化电解质的研发投入、国轩高科开发“原位固化”工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高难题,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

固态电池似乎已经走到了量产的临界点,产业化政策正与企业量产步伐保持同频。

举例而言,《电动汽车用全固态电池单体规格尺寸》团体标准已正式通过立项审查并列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研制计划,据悉,该标准由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制。

9月10日-11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于北京召开《固态电池材料评测用模具电池装配方法》等10项固态电池团体标准送审审查会及《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硫化氢产气量评价方法》等5项标准项目启动会。

伴随着政策标准落地,全固态电池单体封装与尺寸规范正逐步走向统一,也有望推动固态电池进一步规模化落地。

02产业链加速

财通证券研报表示,随着固态电池中试线的陆续落地以及锂电扩产周期的重启,设备企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先导智能、海目星、赢合科技、利元亨等多家头部设备企业披露的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已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70%-80%。

其中,海目星上半年新增订单约44.21亿元,同比增长117.5%,截至6月末在手订单规模突破100亿元。

作为锂电产业的卖铲人,设备商正享受着固态化的新红利。

传统的液态锂电池产线主要分为前段极片制造、中段电芯组装、后段性能检测三大环节,对应来看,固态电池在前段极片制造/电解质成膜环节需要匹配干法电极工艺、中段需要采用叠片替代卷绕,新增胶框印刷+等静压处理,后段则取消注液环节,提升对高压化成的要求。

总的来看,全固态电池在前段和中段均需要引入新工艺和新设备,而在后段则主要对原有产线进行改造升级,这就为设备厂商提供了新机遇。

近期,先导智能在互动平台表示,在固态电池领域,其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服务商,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

细分来看,先导智能的整线产品可柔性适配多种电解质材料体系,实现了从全固态电极制备、全固态电解质膜制备及转印复合设备,到裸电芯组装、致密化设备及高压化成分容等全固态电池制造关键设备的覆盖,并在核心环节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根据中金研究院统计,目前固态电池设备厂商在前/中/后段多采取广发布局策略,其中利元亨成为目前工艺布局最为全面的企业之一,而联赢激光则在极耳焊接等工艺中抢占差异化先发优势。

图片来源中金点睛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总的来看,设备厂商有望成为第一波享受固态电池红利的主角,但在行业内集中度较低、竞争者较多,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其中,选择多路线布局的企业更有利于占据先发优势,但也面临着前期投入压力大,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技术路线尚未收束的阶段,研发投入能否转化为真实的订单与技术壁垒,仍对设备厂商提出了较大的考验。

03量产倒计时

伴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持续突破,量产正在进入倒计时。

当前,上汽、广汽、奇瑞、比亚迪、东风等车企预计2026年开始陆续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还有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

在这一背景下,半固态电池已率先上车,蔚来ET7搭载卫蓝新能源360Wh/kg半固态电池实现千公里续航,智己L6 Max光年版和上汽全新MG4则选择采用清陶能源的半固态电池。

值得关注的是,华域汽车在8月27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拟以2.06亿元收购上汽集团持有的上汽清陶49%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华域汽车将持有上汽清陶49%的股权。

本次股权收购,标志着华域汽车首次进入固态电池领域,也显现出上汽等主机厂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必争心态。

此外,固态电池在储能、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领域也展现出应用前景,市场需求逐步增长。

中金公司表示,固态电池有望在eVTOL及消费电子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推动固态电池规模化降本,然后在动力领域逐步量产装车。

据测算,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808GWh,全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技术定型和小规模量产,并在2030年实现商业化,其量产、需求量有望超150GWh。

不过,尽管在今年固态/半固态电池已呈现出明显的量产趋势,众企业普遍将量产时间点定为2027年也意味着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技术层面看,固态电解质本身存在的接触界面电阻问题尚未大规模破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锂离子传输路径,并影响电池的应用稳定性、容量及循环寿命。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曾表示,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确实要比液态电池更宽,但一旦突破这个边界,所承受的后果要比液态电池更严重。

从商业化层面来看,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更为复杂,对设备和材料的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发展前期要面临较大的研发投入,相关产品前期应用也会面临难以快速降本的经济性问题。

根据新财富的报道,预计固态电池2026年成本在5700元/kWh左右,这意味着一辆搭载100kWh固态电池的纯电动车仅电池的成本就接近60万元,如果再加上关键的三大件和电子电气架构,量产车落地价格可能超过百万。

此外,闪充电池、换点技术等在液态电池领域的应用尚未大规模铺开,这都将对固态电池的应用起到一定替代竞争冲击,由此固态电池的量产节奏仍存在不确定性。

由此,在2027年量产到来之前,固态电池企业仍有很多座不得不跨越的大山。

04尾声

作为终极电池技术,固态电池的每一轮新突破都能引发资本市场的狂欢,但突破并不意味着成功,其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025中国汽车论坛中王芳曾表示,固态电池仍存在四个在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核心问题离子传导通道不够明确、生产工艺复杂、安全控制未到位、大规模量产难度高。

在这些现实问题面前,设备厂商能否真正吃到第一波红利?固态电池的两年量产之约,又能否真正如期实现?

终极答案或许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原文标题:火热的固态电池赛道,亿纬锂能、先导智能、国轩高科等量产何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