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亿投资!新型储能装机将超1.8亿千瓦,未来三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5年09月17日关于2500亿投资!新型储能装机将超1.8亿千瓦,未来三年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最新消息:2025年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了未来三年中国新型储能发展的宏伟蓝图。方案明确目标到2027
2025年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了未来三年中国新型储能发展的宏伟蓝图。
方案明确目标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这一规划标志着新型储能产业已经从示范推广阶段步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新周期。
发展目标规模化市场化并举
专项行动方案为2027年的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描绘了清晰图景。未来三年,新型储能将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
方案提出了“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目标,旨在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除了装机规模目标外,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国家将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技术路线锂电为主、多元发展
根据方案规划,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将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但同时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共同发展。
多元化技术路径包括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将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固态电池、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及其他创新技术也将迎来示范应用。
在系统性能方面,方案要求新型储能关键设备及系统的综合能量转化效率、循环寿命等经济性指标及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将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电源侧与电网侧并重
方案重点提出了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将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
建设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促进新能源电站与配建新型储能联合运行,平滑新能源出力曲线,提高可靠出力水平,提供电网稳定支撑能力。
方案还研究煤电机组与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热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联合运行,优化运行方式,提升调节能力。鼓励利用退役火电厂场地和送出线路,科学规划建设新型储能。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新型储能将在电源协同运行、电网稳定支撑及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价格机制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方案特别强调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
各地要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
这一机制对于新型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储能建设,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
实际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的基础已经奠定。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就印发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
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产品性能方面,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高。
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将基本匹配,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创新驱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
方案强调要充分发挥各技术路线优势,拓展新型储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坚持开发建设+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多元化先进技术路线,全产业链发展。
支持储能开发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开展“链链合作”。
在产业创新方面,方案推动政策机制完善,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在重点地区先行先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质增效,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储能制造业将广泛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能工厂建设。
投资估算巨大市场空间开启
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将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这只是全国层面的总体投资规模。从地方实践来看,仅内蒙古一区的新型储能发展规模就达到2100万千瓦/9400万千瓦时。
以2024年5月最新的储能EPC招标公示的中位价格在1.2至1.4元/瓦时测算,其投资规模达1100亿至1300亿元。这还只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规模,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空间将更为巨大。
投资模式将采取市场主导,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建设储能电站。拓宽收益模式,鼓励租赁、购买等形式配置储能。
随着新型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技术的不断突破,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将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不仅仅是电源侧,新型储能还将在电网侧、用户侧、通信、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三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引领者。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涌现,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
又一省出手!新型储能供给严重过剩,如何重塑收益逻辑?2025-06-18
-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电子版限免下载!2025-03-29
-
两会再提新型储能,这次有6点不同2025-03-07
-
深度|破“内卷”,用AI!高质量发展方案出炉,新型储能未来怎么走?2025-03-01
-
EK储能温控入选2024中国新型储能温控系统企业TOP102025-03-01
-
天合光能倪莉莉: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促进新型储能的调度运用2024-12-13
-
31亿元!新型储能电池Pack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于甘肃嘉峪关开工2024-01-09
-
欣旺达与宝安区政府签订新型储能产业合作框架协议2023-12-07
-
纬景储能1GW新型储能电池项目将落户浙江温岭2023-11-13
-
调研 | 南都电源:新型储能电芯循环达12000次,能效超95%2023-09-16
-
新型储能到底能不能盈利?2023-08-22
-
年产值200亿!又一新型储能电池项目开工!2023-07-27
-
新型储能投运增长超6倍,大容量电芯卡位战一触即发2023-06-16
-
利好用户侧储能 广东印发25条措施推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 高工锂电新闻2023-06-08
-
我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 独立储能和共享机制被看好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