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血拼、质量问题、供需错配,国产新能源的崛起之路何时回归理性?
2024年12月10日关于价格血拼、质量问题、供需错配,国产新能源的崛起之路何时回归理性?的最新消息:SMM╳新能源商业评论 联合制作【摘要】24年年中,某家新能源上游材料厂被电池厂频频压价,公司已经连续两年背负亏损,还要面临着银行的抽贷与股价下跌的双面夹击,生死存亡的时刻,企业发
SMM╳新能源商业评论 联合制作
【摘要】24年年中,某家新能源上游材料厂被电池厂频频压价,公司已经连续两年背负亏损,还要面临着银行的抽贷与股价下跌的双面夹击,生死存亡的时刻,企业发出了“明年一定要赚钱”的怒吼。
要知道,当前新能源材料厂商亏损的不在少数。
如何去挺价,甚至让价格回升,以获得一丝支撑生存的盈利空间,哪怕不再亏损,都成为了上游供应链企业的“奢求”。
压价、压账期的后果或是让上游大批量的中小企业扼杀在摇篮之中,而“一分钱一分货”的真理让下游企业也面临着产品质量问题的考验。
新能源爆发风口尚未到来,上游供应链又如何能够坚挺地支撑到行业爆发期?
以下是正文
01“蝴蝶效应”,价格战的底线在哪里?
价格战,或许已经成为每个行业都逃不开的命题。
2025年,有望成为新能源行业新的爆发节点,而站在2024年末,我们看到了什么?
当前,就新能源材料行业而言,绝大部分磷酸铁锂正极企业的财务报表都处于亏损状态,仅有的几家盈利企业营收同比也处于下降态势。
亏损的背后,是下游企业极致的主动压价,是上游企业极致的被动降本。压价的典型的措施之一就是招标。
据知情人士透露,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当前已通过招标的方式进一步将降价压力传导至供应商侧,或通过招标进一步压低约10%的采购成本。
除压价之外,压账期也成了下游企业“剥削”供应商的一大手段。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曾在微博上晒出一张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向供应商付款时间变化的图片,从2021年至2023年新能源企业付款时间在持续延长,尤其是前两家公司,2023年更是大幅延长超过250天。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
若延迟付款,下游企业可按企业自身节奏有效配置资金资源,化解资金压力;而上游企业就会面临着极大的资金链压力,若未及时付款,部分上游企业甚至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更有甚者,某些下游厂商用公司自有商业汇票进行付款,供应商不得不承担贴现费用,导致利润进一步被挤压甚至亏损,最严重的则面临商票提取难与非现金支付的难题。
从产品定价而言,某家磷酸铁锂材料的头部企业,单个产品订单的加工费约1.5万元,而部分企业已经将价格压低至1.2-1.3万。
除部分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客户外,普通需求的客户大多选择低价产品,头部企业的市场也要面临着,由于价格高而带来的挤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1.2-1.3万的价格下,企业就要面临着三四千元的亏损,而该头部企业的高价也是才仅仅守住了产品成本盈亏线。
认真了解磷酸铁锂这一行业就会知道,碳酸锂作为材料成本的关键部分,市场单价在7-8万左右,且由于磷酸铁价格极大程度依赖于我国的农业企业,如化肥、磷化工等,因此价格粘性较高,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分项成本压缩。
而磷酸铁企业更是受到磷矿石原料的产能长周期与外购铁源价格较高、供应不稳定的限制,因此铁源成本难以实现有效降低,同时,磷酸生产过程中对反应条件、原材料纯度等要求较高,且行业内集中度较低,资源整合难度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
在磷化工企业掌握更多的定价话语权的现状下,磷酸铁企业已经是处于降本的极致了。
当前,还有部分企业或许希望凭借一体化战略实现规模化降本,思路很清晰,但执行起来却难上加难。
磷酸铁锂行业,仅头部的两三家大企业或有潜力支撑一体化发展,磷酸铁锂产能能够做到 90万吨以上,助力实现单位产品的分摊降本。
然而,潜力仅仅是潜力。
足够多、足够优质的产能,在下游强势客户的低至盈亏线下的定价中也难以发挥出降本的良效,头部企业只得从其他客户将部分失去的成本补回来。
每一家下游企业卡住成本,就有多家上游企业被迫降价,以至于又一个上游被动成为降本的火力点,蝴蝶效应传导到整个产业链,没有人得以幸免。
不论是材料企业还是电芯企业,每卖一吨产品就要多亏一份钱。
然而,设备一旦开动就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边际成本,亏钱也得干成为企业的无奈之举。
守着“撑过盈利点”的寄托苦苦挣扎,27年的机遇期是否如期来临,在持续失血情况下而又有多少企业能撑到下一个三年呢?
02“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产能如何挖掘?
如果说压价让上游企业苦不堪言,那么低价的产品就让下游企业坐收渔翁之利了吗?
获取高利润空间的同时,下游企业也应该意识到,“高性价比”过高了,就该变味了;“一分钱一分货”才是行业的本质。
近期有新闻报道称,某新势力电池厂商因电池质量不达标惨遭退货。
当前的储能行业中,一如电网这样的大终端也会担心低价带来的产品安全风险,某电网企业甚至已经推出中位价竞标方式来规避风险。
当前电芯厂也在瞄准诸如低空经济和固态电池等新的蓝海市场,寻求新的增量,下游厂家面向上游企业需要思考一片新的蓝海市场中之中,如果质量跟不上,那么退货问题是否会影响自身市场地位。
由此,“劣币驱逐良币”成为行业的普遍担忧。
一方面,企业面临长期亏损,势必会减少在研发方面的经费,进而间接导致新技术研发进展缓慢,不利于磷酸铁锂行业发展。
另一方面,无底线的低价竞争,虽会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能出清,但绝大部分优质企业也会失去持续扩产的能力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行业垄断并不是市场的发展良方。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优质产能,进而将“一刀切压价”这一损人不利己的定价策略转化为供需适配的动态定价策略。
而值得关注的是,优质产能仍尤为紧缺。
要知道,优质的产品意味着投入更多的技术研发,也同样意味着企业要面临经营中原材料等方面的成本上涨与设备折旧压力,与低质产品卷入价格战的竞争势必是一种优质资源的浪费。
那么,如何区分优质产能与劣质产能成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正如新能源商业评论曾发布的文章中说道,当前行业内榜单众多,杂乱的统计口径和榜单商业化模式的发展,让“信谁”成了最大的问题,相关数据的可信度则更加难以判断。部分榜单成了市场上心知肚明的“面子工程”,各家厂商仍对此类榜单排名趋之若鹜,为争第一甚至不惜“自毁长城”。
由此,官方的行业评价体系或有极大的建立必要性。
官方评级体系的建立客观性、独立性更高,统一的口径之下数据可信度也能有效提升。
同时,评级体系可将优质的材料企业及代表性产品得以公开展现,进一步引导行业向着质量与价格成正比的良性方向转型,并促使众企业向优质企业看齐。
当然,评级的核心目的是为产业链合作提供有效依据,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公开透明的市场,何必非要经历“田忌赛马”式博弈呢?
0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值得思考的是,在被价格逼得退无可退的新能源行业,一定的价格回归是否才是行业发展的理性状态?
就供给端而言,短期行业具有价格粘性的,阶段性供需错配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新能源这一仍有爆发期存在的长期性行业,过早的产能出清或将大部分中小材料厂商扼杀在摇篮中。
然而,若上游企业大量倒闭,整个供应链就会陷入减速发展的陷阱,下一阶段的新能源出海与电池材料突破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纷纷减产之下,行业或经历新一轮的震荡。
对于磷酸铁锂行业的头部厂商来说,作为上市企业,长期亏损亦会导致股价下跌,金融市场对于新能源板块不再看好,会导致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影响企业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就需求端而言,我国新能源产业仍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行业,到26-28 年间存在长期的需求爆发的节点,鉴于产能建设和产品认证周期原因,当前我国新能源产能对于未来需求而言仍有较大一定差距,由此,“产能过剩”一词还为时过早。另外,海外市场和下游对于国内优秀供应商的争夺将加剧优质产能进一步短缺。
每一家发展起来的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设备、人力,没有人愿意在还未看到行业的辉煌时而过早掉队,只能苦苦挣扎。
一旦进入下一个下游产能爆发期,上游产业链能否支撑行业的需求爆发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各厂商需要居安思危,尽早为下一个阶段的供需关系提前做出应对与正向思考。尤其是产业各环节头部企业,需要对行业健康发展和合理定价的理性看待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共同营造新能源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大环境。
价格的温和回升或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一点或许与行业普遍认为的长期价格战相悖。
然而,正如上文所言,若可有效实现行业标准制定,则可通过评级实现优质产能的提价与劣质产能的淘汰,促使行业走向良性循环。
一如当前,尽管铁锂企业难以通过低价获取突出重围的优势,但利用技术更新促进产品迭代,进而冲击市场,也不失为发展的良方。
高压密4代已经成为市场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有望在明年实现产品迭代,成为技术主流。
当前,某家拥有高压密4代的厂商,已然凭借新一代产品的极高品质,获得市场青睐,在加工费层面领先于同层次铁锂厂商。
这极大证明,新能源市场在面临供需冲击的同时,确实有通过产品迭代、技术提升进而促进价格理性回归的驱动力,优质产能值得更高的价格。
那么何不再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将产业发展推向更加平稳的良性发展阶段。
一方面,下游车企等厂商进一步提升合作适配度,正视双向合作的本质,摆脱甲方的高傲姿态;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与价格的兜底离不开有为政府的精准发力,合理价值评估和价格支撑,企业才能放心大胆的提质增效、扩产能。
就国内外对比而言,我国磷酸铁锂等新能源行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要经历没有成熟经验借鉴、没有成熟的产业链的困难时刻。
当前,由于海外市场对于材料降本的要求较低,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出海谋生,进而获得更高的售价。
某海外新能源车企巨头还曾公布数据显示,其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在华签约的本土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其中60多家供应商进入公司全球供应链体系。
在此数据之下,更需引起国内车企等下游厂商的重视,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国产化崛起之路需要产业链全链条携手共建。
04尾声
回归理性的价格是引导新能源行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必然,而质量评级的制定同样是供需适配的关键。
下一个三年,又有多少企业能迎来产能爆发的节点?
原文标题:价格血拼、质量问题、供需错配,国产新能源的崛起之路何时回归理性?
-
【先阳新能源参评】2024维科杯·工商业储能卓越企业奖2024-12-06
-
楚能新能源2024年出货量将超20GWh!2024-12-02
-
新能源汽车千万辆时代开启,中国步伐下,充电桩能否同步跨越?2024-11-29
-
亿纬锂能租赁2000辆新能源汽车2024-11-29
-
楚能新能源:明年出货量或超60GWh2024-11-28
-
楚能新能源全球总部正式落成2024-11-26
-
突发!新能源公交车起火,两名学生受伤2024-11-23
-
七星服务标准!纳晖新能源4MWh储能电站在青岛正式交付!2024-11-23
-
董事长出席,楚能新能源又签大订单!2024-11-16
-
同级充电最快!传祺新能源E9超充系列上市,搭载巨湾技研插混专用超充电池2024-11-13
-
热失控气体传感器护航新能源储能安全2024-11-13
-
天合自研电芯:新能源厂商应该“大一统”还是“专业化”?2024-11-07
-
瑞浦兰钧四度荣获“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 Tier 1全球一级厂商”荣誉2024-11-04
-
新能源汽车大突破:全新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来了2024-11-03
-
新能源的股价到底了,然后呢?业绩底呢?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