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低价竞标“黑幕”曝光,储能行业要变天了?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4-10-29 18:30:17
热度:4

2024年10月29日关于低价竞标“黑幕”曝光,储能行业要变天了?的最新消息:当前的储能行业可谓来到了最疯狂的时刻一些企业为了中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故意放出最低价“刷脸营销”,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攒柜子更是大行其道,“纸面

当前的储能行业可谓来到了最疯狂的时刻一些企业为了中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故意放出最低价“刷脸营销”,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攒柜子更是大行其道,“纸面响应”、“隐形减配”蚕食着行业的安全根基。

©图源/DALL·E

文/楚立

来源/储能严究院

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的价格革命,是新能源行业永恒的主题。

过去60年,光伏产业经过数轮技术迭代,发电成本从2000元/KWh下降至0.24元/KWh,实现大规模普及,拥有了与传统化石能源PK的底气,成功晋级新型电力系统主角地位。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能源新纪元系列报告》

作为新能源行业的新物种,储能虽崛起时间不长,但也呈现了显著的价格下行趋势。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原材料价格回落,储能行业在短短4年走完了光伏十年的路,内卷尤为突出。

虽然降本是长期趋势,能够倒逼企业持续以技术创新快速迭代产品来实现降价,但随着资本大规模涌入,为了“圈地盘”而“自杀式”的恶性低价竞争开始愈演愈烈。

这样的极端内卷现象正是如今储能行业的毒瘤所在——为了卷而卷,粗制滥造的投机者充斥行业,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安全,劣币驱逐良币。

在这场失速的内卷中,储能行业正在期待疾风暴雨式的行业出清,穿越周期者方能为王。

01“白刃战”

虽然今年的储能系统招采市场看似极度繁荣,但实际上价格战已经进入“白刃战”阶段,价格卷到了“毫厘”级别,濒临最疯狂的边缘。

大东时代智库统计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项目开标规模超105.2GWh,接近去年全年招采规模。但采购需求大幅增长的同时,伴随的是储能系统报价的一路下跌。

事实上,从电芯、系统、到EPC, 储能全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弥漫着价格战的硝烟。

电芯是储能系统上游的核心环节。相关数据显示,储能系统LFP电芯均价从2023年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2024年年中的0.3元-0.4元/Wh,价格跌至三分之一。

如果把2022年视为储能爆发元年,那么截至2024年上半年,不到2年的时间里,储能系统平均中标价、2小时储能EPC平均中标价分别下降约58%、30%。在此期间,储能系统从1.5元/Wh跳水至0.69元/Wh,EPC则从1.81元/Wh跌至1.267元/Wh。

据鑫椤资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6元/Wh,2h储能EPC中标均价为1.140元/Wh,同比大降39.6%、18.98%。

作为2023年的新晋储能系统中标冠军,中车株洲所来势汹汹,今年仍旧在低价竞标之路上狂踩油门。

继6月中旬以0.516元/Wh中标国家电投新疆塔城项目、7月5日以0.495元/Wh的单价预中标京能内蒙古乌兰察布项目以来,10月9日,中车株洲所再次令行业瞠目,以0.481元/Wh的投标报价扔下深水炸弹。

但这还不是最低。9月期间,苏州精控能源曾在蒙能储能系统采购招标中给出了0.301元/Wh的惊爆价。

看似报价差之毫厘,放大到GW级别的电站上,便是数千万元乃至亿元级别的“割肉”之举。

一名行业人士评论道,“储能系统0.5元/Wh已经低于成本价,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盈利,更何况是0.3元。”

整个储能系统行业的毛利率已经一降再降,来到10%-20%区间,事实上,无底线价格战带来的是“双输”局面。

一方面,玩家的“自杀式行为”卷死了自己;另一方面,客户也没有从中受惠匹配低价格的是以次充好的产品,同时,在厂商生存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长久的服务和保障更是成为泡影。

毕竟,光伏历史上曾经的“531”之痛历历在目,大批因品牌商倒闭而无人售后的“孤儿电站”至今遗留,成为行业伤疤。

近两年的储能掘金与当年光伏的爆发颇有几分相似,万亿储能蓝海带动的造富潮流,吸引了无数短期投机者追随。据企查查数据,截至发稿,中国注册储能企业已经近25万家,仅在今年就新成立5.7万家。

随着国内大储市场的快速增长,储能系统集成环节在产业链中承上启下,是兵家必争之地,主要玩家来自三大阵营以特斯拉、阳光电源为代表的专业集成商,拥有较强PCS研发实力;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芯企业,主要采用OEM模式,提供直流侧储能柜,客户需自采交流侧升变压系统、PCS设备;以阿特斯为代表,具备交流侧解决方案能力,但PCS需外采的企业。

一名产业分析师认为,与OEM代工模式相比,具备集成和完整系统交付能力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将拥有较强的护城河及品牌认知度。

但相关专家指出,大部分储能系统集成商缺乏核心技术,活跃在招投标市场的储能头部企业20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简单拼装。目前国内储能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个行业虚火旺盛,野蛮生长,各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巨大。

这不禁令人担忧,犹如当年“531光伏新政”前夜,一场摧枯拉朽的储能淘汰大洗牌似乎又要上演?

02超低价=偷工减料?

实际上,储能行业不断上演的非理性竞价,已然触及安全底线。上游制造为了压缩成本,刻意“减配”行为愈演愈烈。

一名业内人士对「储能严究院」爆料当前一些企业为了中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故意放出最低价“刷脸营销”,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攒柜子更是大行其道,即所谓的“纸面响应”、“隐形减配”。

该人士指出,减配的不止是中小厂家,也有一些大品牌,操作“重灾区”主要涉及消防、安全关断器件,这些器件和设计看似不起眼,却极大增加了火灾风险

比如为了压缩集成柜空间,一些储能集成商将气体钢瓶卧放,但钢瓶内的高压气体七氟丙烷会因压力不均而导致系统异常甚至误喷。同时,瓶身易滑动碰撞,存在气体泄露甚至爆炸风险。

△气体钢瓶卧放,增加了爆炸风险

又如,PACK中舍弃MSD(Manual Service Device,手动断开高压电路)设计,导致设备需现场安装线缆,增加现场并网时间和施工风险,且需带电检修,维护时易出现安全事故。前段时间,某电芯厂商在美国的运输过程中翻车着火,便是因为该设计缺陷导致。

△PACK舍弃MSD设计,增加现场施工时间,需带电检修

其他常见的疏漏之处还有取消簇间熔断器设计,短路时仅靠Pack内熔断保护,燃弧易影响到电芯,当发生短路时,若直流回路未能及时断开,就会引起电气元器件爆炸或电池过流等风险。

高压盒内的总正&总负接触器之间,也有厂商悄悄拿掉绝缘格挡,导致拉弧风险。

还有厂商在直流线缆上做手脚,选型不适配电流大小,导致出现线缆过热、压降过大,甚至引发火灾。

03隐形的高额成本,谁买单?

一场火灾的代价是难以承受的,轻则资产灰飞烟灭,重则出现伤亡事故,不仅要被问责,甚至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单个储能场站若发生火灾,损失百万级到千万级不等。

按常见的314Ah磷酸铁锂电芯2h储能系统为例,单个电池舱发生起火蔓延到同个block的电池舱,1个标准的block为5MW/10MWh,储能系统设备成本约0.6元/Wh,储能系统燃烧之后设备报废来计算,损失的设备金额约为600万元(0.6*10*1000*1000)。

以独立储能电站为例,多数省份的容量租赁费为250-350元/kW年。以单个100MW/200MWH储能电站为例,火灾导致场站停运1个月,损失的容量租赁收益约为250万元(300*100*1000/12)。

以上还不包括环境治理、人员疏散、品牌声誉损害、法律诉讼成本等间接损失。对于工商业储能电站,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中断而产生赔偿。

早在2022年10月20日,海南天能电力旗下的莺歌海盐场25MW/50MWh储能电站在调试过程中,其中1个电池舱的储能电池发生起火,引起不小轰动。

据悉,该项目便是由储能系统集成商北京宝光智中能源以最低价1.304元/Wh中标,大幅低于当时1.62元/Wh的行业中标均价。其电池直流侧集成商为深圳远信储能,电芯采购自瑞浦兰钧。

△莺歌海储能电站火灾现场。图源网络

以次充好、低价拼装的弊端,频频为行业敲响警钟,但并没有阻挡低价竞标的卷土重来。

一名头部储能系统厂商对「储能严究院」指出,因储能投资存在不确定性,投资商不得不压缩初始投资,导致评标规则以价格至上,技术权重不断压低,技术性能与安全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只不过,当前新能源强配的储能电站大多配而不用,风险还没有释放出来,这些隐患也就隐藏在水面下。

即便侥幸没有发生火灾,低劣储能系统也会故障频发、增加隐形成本。据中电联数据,投运5年以上的电站能效降低6%以上,主要由电池衰减、设备老化和运维不规范导致,每GWh损失超过4000万元。

来自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的电池储能系统故障报告显示,集成施工、运营环节,在储能系统故障频发的根本原因中占比高达36%、29%,说明了储能系统集成商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核心地位,其交流侧集成能力和现场调试经验等“软实力”直接决定着储能电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4行业暴风雨将至

从监管者、投资商到有良知的从业者,均认识到当前的低价竞争对行业的损害,对行业秩序的肃清翘首以待。

令人振奋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大行业协会已经开始重典治乱,对低价扰乱市场行为出手。

今年7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于采招市场乱象给出了良方强调有效识别供应商弄虚作假、串通报价、履约能力不足等风险,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并做好动态管理和评价工作;分级管理供应商,深化与优质供应商长期稳定合作。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价格踩踏、严重内卷现象,近期光伏、风电行业协会均予以重拳整治。

今年以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多次在业内召集行业龙头,试图展开自救。

该协会于10月14日最新召开的座谈会主题便锚定了“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聚焦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这次会议确定了0.68元/W为行业最低成本,若低于该价格投标中标便涉嫌违法。

其依据的法律文本便是已施行2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该法明文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投标文件应对招标实质性条件作出响应”。

紧随其后,基于“价格战侵蚀风电产业发展根基”的共识,风能行业也对低价竞标作出了抵制,金风、远景、运达等12家龙头首次共同签署自律公约,显示出行业已经到了刮骨疗毒最危急的时刻。

某种程度上来说,相似的产业逻辑、发展路径,使得风电、光伏成为储能行业的前车之鉴,不禁令业内人士猜想行至崩溃边缘的储能行业,是否也需要一场醍醐灌顶的自我救赎?否则,下一场暴雷,很可能让整个行业陷入冰冻期。

早有多家储能龙头充满忧患意识,在各种公开场合倡议,应重视低价中标下的储能安全隐患。

毫无疑问,安全是储能的底线。储能安全不仅仅是电芯和集成厂商的责任,更需要全产业链持续提高质量管控水平和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降本,拒绝非理性价格竞争,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产业资深人士分析,储能系统极其复杂,唯有优良性能才能支撑长期运营,包含电化学、电力电子、电网支撑、AI等众多技术,储能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才有未来。整个行业正在叩问一个真正卷价值,而非卷价格的储能新时代。

原文标题:低价竞标“黑幕”曝光,储能行业要变天了?